一是推动汇聚创新要素。深入贯彻落实《六安市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意见》,聚焦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扩大研发准备金制度覆盖面,推动研发活动项目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六安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25%,实现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双提升,增幅居全省第2位。2022年全市724家规上企业共填报研发项目经费48.62亿元,较上年增长9%。
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专项排查行动,细化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实行清单式闭环化管理,对重点企业实行专人包保。全市共梳理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且无研发活动的规上制造业企业120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且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制造业企业18家,截至2023年5月底,已完成8家无研发机构和36家无研发活动企业的清零任务,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和95%。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一批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制定培育清单,进行分类指导、重点辅导。对孵化器毕业企业,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做好跟踪服务和政策支持。2023年1-4月,全市共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5家,同比增长339.13%;推荐195家企业申报2023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协同搭建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平台质效。落实重塑创新平台体系要求,引导支持条件较好的平台转建升级。做好省级创新平台的政策宣介,开展工业企业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意向摸底,支持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企业积极争创安徽省首批产业创新研究院。
进一步提升孵化能力。制定印发《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指引》,指导县区建设科技孵化器。同时引导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和功能配套。抢抓对口合作机遇,积极对接上海市孵化器资源,探索合作共建模式,确保市内各省级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全覆盖”。
建设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挥安徽科技大市场六安市场作用,走访企业34家,开展技术服务40余次。依托六安市场和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录入企业技术需求65项。推荐6名从业人员参加省技术经纪人培训。
三是拓展渠道多管齐下。实施“攀亲结缘”工程。“链上合肥”“融长入圈”,充分发挥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政策叠加优势,推进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围绕六安工研院等现有优质资源,研究制定《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工作方案》,明确全年累计项目孵化引进科创企业不少于10家。六安高新区与安徽大学合作共建的安徽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六安分园正式签约运营。
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建立上海—六安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征集上海—六安协同攻关科技创新项目12项,其中金安区明天氢能与同济大学合作协同攻关入库项目“燃料电池系统控制与集成技术研发”项目获得上海市财政经费80万元支持;《上海市对口六安市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已完成编制;六安与深兰科技集团合作建设深兰科学院成果转化中心项目稳步推进。
畅通科技要素供需对接渠道。成功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六安活动,现场签约总金额近2000万元,3家高校进行科技成果发布,4家企业进行技术需求发布。起草《企业技术需求挖掘的方法和建议》,提供相关填写范例,建立技术需求摸排计划清单,完善技术需求库,常态化走访企业,帮助企业挖掘技术需求。截至2023年5月底,全市已征集技术需求清单76项,帮助企业对接高校院所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