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宁波岱衢族大黄鱼人工繁育研究又有新突破,首次试验土池育苗获得成功。日前,首批42万多尾由土池“养大”的大黄鱼鱼苗在象山港沿岸海域完成自然放流工作。
“大黄鱼土池育苗成功,不仅在浙江省是头一遭,在国内大黄鱼研究领域也是极为罕见的。”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宁波综合试验站)院长斯烈钢表示,该育苗模式成熟后,将大大扩展大黄鱼繁育“领地”,助力产业发展“更上层楼”。
大黄鱼育苗,从鱼卵孵化直到长成规格达标的鱼苗,前后要两个来月时间。一直以来,这项工作都是在工厂化育苗车间进行的。今年,研究院把大黄鱼育苗场从车间搬到了土池里,进行全新尝试。
“4月初,我们收集了3公斤的大黄鱼受精卵,放到研究院位于鄞州咸祥的海水池塘多模式养殖基地的大棚土池中。”研究院大黄鱼优化繁育项目组负责人沈伟良介绍,在技术人员的精心呵护下,一粒粒受精卵在土池里成功孵化出鱼苗,并且顺利进食,健康成长。到6月上旬,3公斤鱼卵共繁育出约187公斤大黄鱼鱼苗,这让大家欣喜不已。
“我们这次使用的育苗土池面积约1亩,相比车间育苗,投放密度要小很多,但土池鱼苗的个头要比车间养出的大一点。”沈伟良说,经测量、计数,首批繁育的土池鱼苗平均体长近4厘米,总数42万多尾,全程采用了更生态、自然的育苗方法。
大黄鱼土池育苗成功,不仅是渔业科技的一项新突破,还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斯烈钢院长表示,相比复杂、投资不菲的工厂化育苗,大棚土池育苗设施设备投入要少得多,能大大降低大黄鱼育苗成本。在宁波,养虾养蟹的土池就非常多,今后拿来利用,将极大扩展大黄鱼育苗规模。
“另一方面,土池的大水体环境与海洋的状态更为接近,繁育出来的鱼苗放流大海后,会有更好的适应性,成活率更高。”斯烈钢说,这对海洋增殖放流也是好处多多。
沈伟良表示,大黄鱼土池育苗是项全新的课题,没有多少可借鉴的案例,像饲料体系、鱼苗健康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技术人员进一步探索,“我们现在只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今后还需做很多精细化、针对性的研究,形成一套成熟、科学的体系,才能让大黄鱼土池育苗规模化推开”。
(来源:宁波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