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通辽市:科技赋能玉米高产 撑起内蒙古“粮仓”

   2023-06-29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通辽市科技局
65
核心提示:“通辽市玉米产业发展基础好,通过开展多年关键技术研究,已形成了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11项,逐渐
ntenteditable="false">

“通辽市玉米产业发展基础好,通过开展多年关键技术研究,已形成了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11项,逐渐从试验田走向了广袤的通辽大地……”一场科技创新支撑玉米高产发展研讨会正在进行。

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核心区,是我国玉米的优势产区,2022年玉米种植面积1691.76万亩、产量175.63亿斤,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市粮食面积和产量的89.6%和93.2%。占全区面积和产量的26.89%和28.34%,占全国面积和产量的2.62%和3.17%。

依托于关键技术植入

玉米产量再创新高

近年来,通辽市大力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集成11项关键技术(精细整地、精量播种、导航作业、密植品种、滴水出苗、适期蹲苗、理化除草、化控防倒、水肥运筹、病虫害综合防控、籽粒直收),示范区面积达100万亩,辐射带动区近200万亩。

“想要增产增收,科学种植真的很重要!”对此,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马忠臣深有感触。他和他的合作社建设管理的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千亩示范区以亩产1227.58公斤的产量,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片区单产纪录。“这项密植浅埋滴灌高产模式,虽然科技含量高,但应用起来并不难。”

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密植高产”技术每亩要多种2000株左右的玉米,所筛选的品种成熟后含水量少,秋收时利用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具有效率高、省工省时等优点,省去了晾晒、脱粒等环节,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汇民盛丰合作社采用新技术后,产量逐年递增,第一年亩增产就达到200公斤以上,农民增加收入20%以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得益于创新平台建设

引进推广技术成果

6月21日,通辽市首家玉米高产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签署合作协议,针对制约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开展玉米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研究,标志着通辽市玉米高产研究步入了新阶段、迈上了新台阶。

通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斯勤介绍说:“积极发挥通辽玉米高产研究中心在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耕作栽培等方面的学科、人才、技术和成果等优势,开展玉米高产技术研究、模式创新和成果推广,为通辽市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通辽市围绕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兴蒙”重点专项实施,持续加大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国内大院大所的合作力度,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总数达到212家,签署合作协议29个,在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优质高效增粮等项目的支持下,大力推进节水增粮,积极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通过选用耐密抗倒品种,推广应用了大小垄种植、精细整地、水肥一体化等78项技术成果,总结形成了“通辽玉米高产新模式”。该技术模式以其高产、节本、减损等优势,逐渐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

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织密科技人才服务体系网

聘请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为通辽市科技顾问,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院士团队联合开展红干椒科技攻关……一系列引才聚才举措,为通辽市农牧业科技创新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资深首席专家李少昆说:“‘密植高产’通辽模式已经形成,将通过这项技术模式在通辽首先开始大面积的推广,培养带动一大批本土科技人才队伍,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2022年以来,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先后引进国内相关领域高端人才17人,创新团队人才65人,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带动本土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通辽市选派科技特派员395人、“三区”科技人才106人,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小分队下乡活动,对乡村振兴重点村进行科技服务和科技帮扶,深入田间地头和农牧业生产一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技术服务指导1682次,点对点开展科技培训及政策宣讲5000余场次,培训农牧民25000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读物和科技手册18000余册,科技宣传单30000余张。共录制农牧业科技专题培训视频85个专题102期,浏览量达到12581次,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100%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基层创新发展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