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公众、企业如何参与绿色低碳发展?

   2023-07-12 中国环境
68
核心提示:7月11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2023全国低碳日“绿色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主题宣传活动在陕西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生

7月11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2023全国低碳日“绿色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主题宣传活动在陕西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赵甲宏出席活动并发言。来自中国环保集团、宝马集团、微信支付、蚂蚁森林、哈啰、能源基金会、美国环保协会等企业、社会组织的代表参加活动。

低碳宣教产品效果佳,仍存在提升空间

“绿色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主题宣传活动是“全国低碳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2023年全国低碳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宣传主题,聚焦落实“双碳”行动目标,主要关注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基地、园区、社区、个人等各方面对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作出的积极探索与创新成就,展开多方参与的交流分享会谈,探寻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的新道路。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近年来举办的‘低碳中国行’‘气候行动周’等优质宣教活动和宣教产品,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在公众参与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田成川在活动上给出建议,“首先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的气候治理体系。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执行,都要为公众参与预留空间和接口,健全决策专家咨询机制,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汇聚各方建议,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其次是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去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先后组建谈普惠合作网络,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网络、能源气候环境企业家沙龙等不同层面的公众参与平台。三是提升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参与能力和水平决定成效,通过加强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绿色低碳发展意识、科学素养和行动能力,同时效果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专家和企业参与进来,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逯世泽指出,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重大挑战,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深化绿色低碳工作认识,发挥公众参与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本次绿色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主题宣传活动旨在倡导广大观众积极参与低碳行动,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和创新,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为推动我国低碳转型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赵甲宏则从制度体系、队伍建设、活动落实、公众开放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陕西省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双碳”战略与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作出的全面建设。

“问答公益金”“百题挑战”,多家企业助阵绿色低碳发展

活动上,中国环境保护集团、宝马集团、微信支付、蚂蚁森林、能源基金会、美国环保协会等企业、社会组织代表分别从科技助力、低碳生活、绿色消费三个方面进行了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展示分享与对话交流。

腾讯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ESG与可持续金融专委会副主任王志峰分享了腾讯在过去两年积极推进低碳生活转型的实践。

“2021年,我们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共同发起碳中和问答全民科普公益活动,用户可以在碳中和问答微信小程序上每天回答三道题,答对一道随机产生一笔公益金,截至2022年问答累计访问人次超过3000万,累计答题人数近1000万,累计产生的公益配捐将近200万元。在2022年,我们又推出了低碳答题挑战活动,小程序上线3天,全国60万人参加了挑战百题通关,我们联合餐饮、零售、出行、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商家开展了绿色消费场景,2022年累计有150万用户完成了自带杯等低碳选择,我们还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指导下,策划完成了绿色支付助力碳中和目标的报告,首次探讨‘双碳’背景下绿色生态助力支付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场景和模式。” 王志峰说。

据王志峰介绍,报告调查显示,近5年来,在生活消费、线上购票、在线医疗三个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下,用户通过节省纸张产生的碳减排总量为18.82万吨,在生活缴费场景下通过微信支付减少出行的减碳量合计为334.61万吨。

此外,宝马集团大中华区企业事务副总裁孙玮从全方位战略、创建循环经济以及包容共进三个方面,分享了宝马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并表示宝马集团将持续果断行动、践行绿色发展,愿与各方携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活动中,中国环境保护集团党委副书记赵国鸿介绍了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共同发起的“美丽中国 低碳同行”全民公益行动,“气候行动推广大使”张嘉益通过现场连线发出了公益行动倡导。

活动最后进行的技术路演,邀请了企业、科研院所等行业代表参加,展示多方参与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低碳生活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