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93.90%受访大学生有自觉践行环保的行为

   2023-07-18 中国青年报
70
核心提示: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华北、美国南部、欧洲、北非和中东等地区正在经历酷暑的炙烤,南美洲中部国家玻利维亚的农作物却在饱受罕见低温

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华北、美国南部、欧洲、北非和中东等地区正在经历酷暑的炙烤,南美洲中部国家玻利维亚的农作物却在饱受罕见低温和冰雪的“袭击”。极端天气似乎成为“常态”,世界的某个角落因暴雨断电、人们因史无前例的山火离开家园等新闻常常见诸报端。世界气象组织近期发出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了90%,此气候现象将带来全方位且持续性的社会影响,各方亟须在公共卫生、农业生产、生态环保方面加强合作,提早抵御风险。

环境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近日向全国大学生发起环保意识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42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2739份。调查结果显示,95.58%受访者关注环境问题,其中28.59%受访者非常关注,41.91%受访者比较关注,25.08%受访者一般关注。受访者给自己的环保意识平均打分7.9分(满分为10分)。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全球环境问题严峻;受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相关政策促进了公民的环保意识

小时候,杨渊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看到的天空和书本上描述的不一样,“我们那里总是看不到星星”。杨渊凯是山西人,他家乡所在的县城是当地的产煤大县,在他的记忆中,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时常在空气中弥漫,扬尘时需要捂着嘴跑一段才能躲过去。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看不到蓝天”。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7.11%受访者认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严峻,解决环境问题十分紧迫。之所以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和紧迫,83.02%受访者是因切身感受到环境问题,如极端天气、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近年来,国家持续在环境保护方面发力,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去年,“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行动也引起了一些受访者的关注。有54.22%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环境意识受到国家推出的环保倡议、行动影响,如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48.92%受访者受到国家不断推出的环保政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影响。

头顶蓝天的回归大约是在杨渊凯的大学时期,家乡有关部门整治产煤、运煤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力度逐步加大,杨渊凯发现儿时街道两边的扬尘很少再出现了,天空也在逐步恢复湛蓝。杨渊凯就读的大学也在山西省,“这座城市同样是省内主要的产煤区域,但这里的天真的很蓝”。在他看来,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生活。

从南京一所高校毕业后,汤桂圆成了一名飞行员。如果说上学时对“环保”的认识还是一个抽象概念,那么在万米高空看到的景象,让他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更加直观。在祖国的东西部,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在西部地区,尤其在秋冬季,放眼望去是大片裸露的土黄色,小时候在课本上学的词汇‘戈壁’‘盐碱地’浮现在脑海里。”飞行中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长白山。“那里是像海一样宽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苍翠。听机场的工作人员说,以前长白山大量采伐树木用于出口,但国家开始要求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后,采伐量得到控制,植树行动得以展开。如今长白山不仅森林茂密,老虎、熊等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

汤桂圆了解不同地区的生态样貌与地理、气候条件息息相关,但从高空对比大地上贫瘠的“黄”和盎然的“绿”,让他更加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发现,自己身边的许多个人和组织也正在为环境保护付出努力。他所在的飞行中队就有把已经用过一面的纸张二次利用的习惯,他就职的航空公司也要求飞机落地停稳后立刻切换成地面电源,尽量减少燃油的使用。

93.90%受访者践行环保行为:“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先从自己做起”

汤桂圆有很多“或许在别人看来过度节俭”的习惯。水饺外卖盒带有把每个饺子分开的小格子,他把它们洗干净,把自己包的饺子放进盒子、冻进冰箱;同学送了他一盒陶瓷罐装的茶叶,他也会把罐子留下,把散装茶叶装进去;快递盒子他很少扔,等到要邮寄东西时还能使用;点外卖送的一次性餐具,他都囤在一个专门的小盒子里,留待必要时再用。“包装过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精致、实用的包装都有很多再利用空间。环保要亲力亲为,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只能先从自己做起了。”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93.90%受访者会有意识地践行环保行为,如光盘行动(78.68%),垃圾分类(55.60%),节约电、燃气等能源(55.31%),尽可能乘坐公共交通(54.1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47.06%),衣物回收(45.27%),不用或少用一次性餐具、水杯、牙具等(44.76%),多吃素食(33.19%),少吃外卖(32.31%),等等。

万春月则选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践行环保。河北大学2023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作品展上,有一组名为“空泣”,由蓝、白、灰三色展区组成的展位,这就是万春月的作品。毕业展主题是“为家乡而设计”,来自河北邯郸武安的万春月想到她亲历过的雾霾天气。“城市发展中,能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问题,我想利用自己的专业为保护蓝天尽一分力。”她把常见的硫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创意设计,又配上真实的污染数据,“把这些让空气‘哭泣’的物质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大家意识到污染由具体的分子组成,是可以治理的”。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不少和万春月一样的年轻人正在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73.42%受访者参加过环保公益活动或环境保护工作。其中包含利用专业特长开展环保工作(54.50%),宣传环保理念(52.06%),清理、清扫类公益活动(52.56%),种植、低碳生活方式等公益活动(34.21%),等等。受访者大都通过大学社团等校园组织参与环保活动(73.25%),也有受访者通过社会公益环保机构(45.95%)参与活动,或自己组织同学、朋友参与(22.97%)。

大一暑假,杨渊凯所在的社区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社区摆了不同类型的垃圾桶,但是大家还是不知道怎么分类。”于是杨渊凯组织了同社区的几名大学生做“义务垃圾分类员”。每天一大早,“义务垃圾分类员”就穿戴好“自制装备”,准时站在垃圾桶旁。分类员的工作并不容易,气味重、不干净、垃圾量大,有时还需要戴着手套把错误投放的垃圾从桶里取出来,投进正确的桶中。但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快了解分类规则,杨渊凯和同伴还是坚持上阵。

读初中时,李俊杰加入环保类社团。“社团老师展示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塑料污染的图片,我才意识到我们身处的环境面临危机。”李俊杰用“触动”“无力”来形容自己最初看到这些环境污染景象时的感受。在社团里,李俊杰开始做有关环保的尝试,“在校运动会期间倡导同学们自带水杯,少用一次性塑料;利用废弃物做手工;做环保宣讲;等等”。环保种子在他心间慢慢发芽,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还指引了他的人生选择。高中毕业后,李俊杰选择了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刚入校便加入了学校的环境保护协会。现在的他,“算是环保战线的专业人士”。今年秋天,他即将进入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开启研究生生涯。

生态保护需要长久努力,86.64%受访者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一些受访者看来,在政府、科研机构、环保组织和许多个体的不断努力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正在成为现实,但一些由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仍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魏悦是广东科技学院的大一学生。早在高中阶段,她就曾作为河湖保护志愿者,跟随广东省河源市河湖保护志愿者协会“河小青”志愿服务队清理新丰江沿岸的垃圾。魏悦回忆,他们每次出动五六十人,在原本看来很干净的江边能收集满两个麻袋的垃圾,有时还会发现工厂排放废水。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一些受访者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不环保的举动,如平时吃不完的饭倒掉(37.64%),在不使用的情况下长时间开启灯、电脑、电视等家电(24.75%),塑料制品使用过度(21.80%),夏天空调开26摄氏度以下、或冬天开20摄氏度以上(21.58%),经常使用一次性用品(20.96%)等。

在汤桂圆的家乡,钢铁产业是经济支柱。工业生产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但他发现,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污染问题不能用减产、停产这样简单的措施,因为背后关系到许多人的生计。工业生产中亟须更清洁、科学的生产技术。”

不过,汤桂圆发现他家乡的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石雕产业曾经是当地重要产业之一,但近些年,当地政府和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一产业消耗矿产资源,如果防护不当,工人易患上尘肺病。“我们家乡在做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石雕产业的依赖。”他对家乡的河道治理也非常认可。“以前村里畜牧业产生的废物、生活垃圾都随着沟渠流到河里。在我上大学前后,整个县开始做河道治理,现在我回家时,能在河边看到白鹭,野生鱼类也多了。村里偶尔有人去河里网鱼,捞到的鱼都比以前更大了。”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6.64%受访者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受访大学生对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80.25%受访者希望商品包装上明显标记物资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43.96%受访者期待通过科研提升资源利用率、开发绿色发展技术,33.59%受访者期待消除奢靡浪费、过度包装等,32.68%受访者期待媒体、环保组织呼吁人们亲身参与环保公益行动,等等。

李俊杰希望青年朋友们在发现环境问题后,可以立即行动起来。他参与的科研项目需要到学校附近的珠江边采样。采样过程中,他发现江边有很多塑料垃圾。他随即联系了广东药科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同学,两个学校的同学共同策划了一场“净滩行动”,招募志愿者一同清理垃圾。活动后有参与者专门找到李俊杰。“他说他非常触动,以前知道要保护环境,但不知道怎么做、小小的行动是否有意义。经过这次活动他体会到了行动的力量。”对于李俊杰而言,“能影响到身边人,哪怕只影响一个人也有意义。”相比13岁看到环境污染时的无力感,现在的他觉得,自己有机会和能力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在毕业作品展上,万春月把印有空气污染物设计图案的书签送给来往的师生,希望大家能关心城市空气污染,并采取行动。她听到有路过师生评价她的作品“像是理科生做的”“是学化学的”,但她觉得呼吁保护蓝天并不是某一学科肩负的责任,“美术生也可以搜集资料,制作信息可视化图表,直观地呈现社会问题。”答辩时,有老师向她提问:“为什么要在海报中大量使用英文?”她回答:“空气污染不只在中国,这是现在全世界人都在关注的话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