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正值盛夏,走进通辽市开鲁县飞机场村,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整齐划一地挺立在大地上,宛如一幅美丽画卷。
“自从种上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的‘TK601’玉米种子,玉米逐年增产,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开鲁县飞机场村村民张洪亮面对长势良好的玉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2012年通辽市引进戴景瑞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通过实施玉米产业科技攻关,在品种、种质扩增、栽培技术研究、品种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为当地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
玉米披上“科技衣”
产业升级“唱升调”
通辽市处于世界玉米种植黄金地带,每年玉米产量占全区的三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科技创新赋能,让‘通辽黄玉米’身价不断攀升。”通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斯勤回想,在十年前,通辽玉米品种单一退化、更新速度慢、耕作模式简单老化、机械化程度低、病虫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当地玉米可持续生产和产业发展。
多年来,戴景瑞院士团队聚焦通辽市玉米产业需求,开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新品种的研发,培育适宜在通辽市、内蒙古东西部乃至东北地区推广的、具有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戴景瑞院士在通辽玉米院士工作站做玉米新品种、新组合田间鉴定。
“我们与通辽市农科院合作开展饲料玉米研究,同时进行高产、高效、优质栽培试验研究。”通辽市通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玉米育种与栽培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员赵久然介绍,他们每年测试杂交组合在8000份以上,年筛选苗头杂交种10-20份进行高级试验或升级自治区试验。并提供适宜当地种植的2-3份优良、高产、绿色玉米杂交种在通辽市800万亩粮食功能区布点示范、推广种植。
截至目前,该院士专家工作站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项,累计项目经费8897万元。成功培育出“中辽1号”“中辽2号”“TK601”“LK91”4个玉米新品种,制定地方标准5项,对优化通辽乃至自治区玉米产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宜机械化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TK601”于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已累计推广50多万亩,为实现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重要品种支撑。
良种为粮食连年丰收和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通辽市已达到100%玉米种植良种覆盖率,“通辽黄玉米”入选全国百强区域品牌,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产品。26家大型玉米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形成13大类两百多个品种的全株产业链,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近120亿元。
2
种“药”种出致富路
产业发展有“良方”
“原先就试着种了20多亩药材,现在我把100亩林地都套种上了。”义隆永镇义隆永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学说,这几年村里种了2000多亩药材,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每亩能产近1500斤,纯收入700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蝶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具有奈曼地区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肖培根院士鉴定奈曼旗的中蒙药材标本。
2018年,通辽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团队共建奈曼旗药材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内蒙古东部区大宗优势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为核心,制定发布了内蒙古东部区优势特色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49项。院士站科研团队编著的《蒙东地区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系统、实用、可操作性强,为奈曼旗药用植物种植产业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公司从110亩的基地到第二年的3000亩,现在已经发展到3万亩之多,带领周边百姓还打造了两个种植专业村,我们自己的基地现在就5200亩,我也从一个种植大户到了基地的负责人。”奈曼旗国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安说。
在短短几年里,通辽市奈曼旗中(蒙)药材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7.8万亩扩大到2022年的20.6万亩,翻了2倍多,成功获批第十批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国家蒙中药材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集聚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企业15家,药材产业年产值7800多万元,成为全旗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相对于其他平台而言,院士专家工作站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让科研成果快速走向应用,通过成果转移转化等合作模式,让专家们的科研攻关更加灵活、自由,更贴近生产实际。
奈曼旗药材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构建了“政府+科研院校+经营主体+基地+专家服务团”五位一体联动的示范推广模式,“政、产、学、研、用”协调发展,奈曼甘草、奈曼黄芪、奈曼苦参、奈曼桔梗、奈曼防风五个主推道地药材品种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完成,奈曼黄芪、奈曼桔梗已经进入“蒙”字标认证目录,中医药(蒙医药)特色发展优势明显,成为自治区中医(蒙医)药材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聚焦创新谋发展
牵线搭桥“引智力”
院士专家工作站犹如桥梁,将企业等建站单位与院士专家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通辽闯出了一条创新路。
“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作为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的主要抓手,扎实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载体建设。”白斯勤介绍,近年来科技局借智聚力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沃土,不断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人才、科研资源优势,助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去年,在科技局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辽市首家外籍院士专家工作站“蒙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批准建设。
“在院士工作站筹备建设期间,我们联合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合作项目,通过前期项目引领,促成了院士签约、工作站落地,成功搭建了国际性的合作交流平台。”通辽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李代文认为,引进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参与通辽的科技创新工作,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创新传统医药学经典技术、拓展学术交流伙伴、培养特色领域创新人才,为推动中医药(蒙医药)产学研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充分调动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性,做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引才引智平台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通辽市对建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一次性给予运行经费50万元,并提供每年500万元连续支持五年的研发经费。目前,通辽市围绕荞麦、辣椒等特色产业,正积极推进相关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通辽市将创新平台作为战略科技力量,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和发展中,始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出发点、立足点,依托科技资源撬动产业发展杠杆,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