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高环保超高温城市垃圾转化制氢油项目落地武汉

   2019-09-06 三环党建家园
74
核心提示:9月5日上午,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三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在武汉隆重举行《高环保超高温城市垃圾转化制

9月5日上午,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三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在武汉隆重举行《高环保超高温城市垃圾转化制氢油项目》签约仪式。三方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研发及产业上的优势,携手共进,推进固废超高温转化制备氢油及氢能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共创绿色生活新业态。

武汉市城管委、武汉市青山区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的领导、签约各方高管人员及媒体记者共70余人出席签约仪式。

新技术从污染中取能源:从燃料到原料的升级

眼下,垃圾分类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46个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已编制了导则和规范,并明确了去年、今年到明年的“三步走”思路。事实上,分类还只是“垃圾战场”的前哨,如何变废为宝并杜绝二次污染,才是这场战役真正的重头戏。

据了解,目前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填埋或者焚烧发电。垃圾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存在地下水污染等二次污染风险;垃圾焚烧则容易引起“邻避效应”。

于是高环保超高温城市垃圾转化制氢油技术应运而生。这项由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和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新武器”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源,并能将垃圾转化为氢能源及各类有用的物质,兼具环保和经济价值。

以每日处理400吨城市垃圾为例,在不产生污染物排放的前提下,利用超高温垃圾转化技术,可产生300吨氢油,供1000台大巴或物流车使用。此外,还可产生46吨玻璃渣用于修路或建筑材料,2吨金属用于冶炼,600公斤硫磺产品,以及177GJ的热能,而整个项目占地仅需80亩。武汉市城管执法委数据显示,武汉市仅生活垃圾日均产量就达到12000余吨,如能加以合理利用,将是一座潜能巨大的“能源矿藏”。

据悉,欧洲和日本利用超高温垃圾转化技术已经建成超过20座超高温垃圾转化工厂,大多数位于城市居民区周围,部分工厂已安全运行近20年,环保指标十分突出。而此次由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和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推出的超高温垃圾转化制氢油技术,则是更进一步在超高温条件下将垃圾直接转换为合成气,经过洗涤、常压脱硫、压缩、变换、变脱及变压吸附等过程,获得纯度满足要求的氢气并通过液态有机储氢技术,将氢气以氢油的形式在常温常压下安全高效地储存和运输,整个过程没有烟囱,没有污水排放,没有填埋物,可用于城市垃圾、工业固废、电子固废、医药固废、市政污泥、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协同处理。

三强联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化学工业领域重点骨干科技型企业。获得234项国家和省部级工程科技奖励,开发并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81项;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是具有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承包和管理功能的国际工程公司。公司在固废气化制氢、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生物质制氢等领域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技术优势,公司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氢能源研发和应用,打造规模化的氢能产业。

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是氢能产业开发及储能技术研发公司,专注于常温常压液态有机储氢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业务涉及车载动力、分布储能、智能电网和局域电源等领域,公司致力于构建多元化氢能生态系统,打造规模化的氢能产业。

三环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大型制造企业,资产总额超240亿元,主要从事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的技术开发、制造、销售、服务和进出口贸易,连续多年荣列“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汽车工业30强”。公司已完成氢能驱动中型卡车的研发及样车制造工作,有望于今年开始量产。此外,公司下辖多家金融服务类及贸易类公司,具备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世界首台常温常压液态有机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三环新氢卡

早在2018年,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便与三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世界首台常温常压液体有机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提前布局氢能汽车这一“风口”。此次三强联合共同发力,倾力打造高环保超高温城市垃圾转化制氢油项目落地,更是在氢能“制、储、用、加”全产业链上的一次重要补充。

有关专家表示,该项目将有效降低整体碳排放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助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武汉市及湖北省探索以能源变革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