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成都以其在经济与产业基础、科技研发、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在《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30强榜单》中位列第四。自去年4月正式启动“绿色氢都”建设以来,仅一年间,成都就实现了氢能产业发展从全国“并跑”到“领跑”的质变。
记者从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从燃料电池及车辆制造,延伸至氢气“制备—存储—运输—加注—应用”的完整氢能产业链条,并完成了以郫都区、龙泉驿区为核心的功能区布局。随着日本丰田汽车海外首条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线即将在蓉量产,成都已成为多家能源、汽车世界500强企业竞相布局的首选地。
成都的氢能产业发展距其既定的“2023年,氢能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目标还有多远?成都模式对全国又有何启示?记者近日就此展开了相关采访。
氢能竞争力跻身第一梯队
2019年规上企业主营收入破百亿
排气管没有“黑尾巴”,坐在车内也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声,取而代之的是安静的乘车环境⋯⋯这样的氢燃料公交车在成都已有120辆,截至目前已累计安全运行近150万公里、载客量超200万人次。此外成都还有100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2019年,我市氢能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具有百台以上规模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的城市。”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鲁进对记者说,“在加氢站建设方面,我市西南首座‘油—氢一体式’固定式加氢站已正式投入运营,车—站协调运营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已拥有日本丰田、东方电气、亿华通、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50余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该市现已完成了氢燃料公交车、城际客车、冷链物流车、载货厢式运输车等车型的开发和公告。除燃料电池汽车外,成都还正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天然气管道掺氢、分布式发电、无人机等氢能应用场景,均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75MPa加氢样机顺利下线、90MPa氢气压缩机组填补国内空白、氢气流量计技术水平达到国家最高认证精度等级,以及70MPa储氢瓶完成产品试制等核心突破,使得成都在氢气储运加注设备方面的比较优势日益突显,氢能全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初具规模。
“目前,我市正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体系。其中在龙泉驿区和郫都区打造西部氢能产业园、氢堆及氢能装备产业园的目的,就是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集聚产业链重点企业,并提供最好的配套服务。”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处负责人对记者说。
大力发展“绿氢”
力争建成辐射全国氢源高地
记者注意到,成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政策层面的积极扶持和提前布局不无关系。
自2019年以来,成都市相继发布《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下称《规划》)、《成都市支持氢能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等多项政策。
根据《规划》,到2023年,成都市氢能产业将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也就是说,未来四年,该市氢能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量需达到至少100亿元。上述“30强榜单”发布机构——势银氢能和燃料电池事业部研究总经理邬佳益指出,四川天然气、水电资源丰富,具备氢源的天然优势,有条件解决低成本的氢气供应。在氢气的输配送系统建设方面,成都在高压长管运输模式上,正在积极探索液氢及天然气管网混输的模式,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跨区供应。“这是成都发展氢能产业的先天优势。”
据介绍,为实现上述目标,成都现阶段正依托现有化工园区抓紧布局天然气制氢和电解水制氢项目,并计划因地制宜在条件成熟、配套完善的非化工园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建设,有效发挥水电资源优势着力布局“绿氢”项目。
“成都的电力成本仅为东部沿海地区一半左右,未来成都将最大化水电成本优势,发展为以‘绿氢’为主的氢源结构,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框架下,力争建设立足川渝和西南地区,辐射全国的氢源高地。”张鲁进对记者说。
制氢加氢成掣肘
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成都可以在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色,开辟其他应用场景,来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加快完善氢能和燃料电池生态链,同时加强周边城市协同,例如重庆。”
但有专家认为,目前,成都氢能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制氢和加氢环节的规范体系。
如由于氢气的危化品属性,国家对氢气制备的选址、建设有特殊要求,成都需要结合水电、园区资源,在满足国家安全生产规范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强安全管控,尽快突破制氢环节“卡脖子”掣肘。
加氢站的建设运营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家层面尚无明确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办法。据介绍,目前成都虽然初步将加氢站纳入到全市CNG加气站管理体系实施日常监督管理,但仍有行业监管、立项报建、规划建设、验收投产、安全管理、经营许可等诸多问题有待理顺。
目前成都虽已建成2座加氢站,但远不能满足规划中2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其他应用场景的需要。“成都在加氢站建设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审批流程还需进一步优化。”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亦称。
近期,成都进一步围绕氢能产业薄弱环节和产业链的关键痛点环节加大支持,开创性提出了面向氢能产业全生命周期的22条扶持政策。
目前,根据最新要求,成都正着力先行先试、破除行业瓶颈,以全产业链逻辑提升产业能级,继续增强氢能产业发展后劲。“我们将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研究梳理加氢站管理体系,研究借鉴先行地区经验,完善出台精准有力、便捷高效的规范体系。同时,超前研究制氢加氢一体化站、‘氢—油—气—电’综合能源站、‘氢—车—站’协同发展等商业模式。”该处室负责人对此回应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