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电氢体系”大势所趋 产业实现突破仍需时日

   2020-08-25 《中国改革报》
112
核心提示:氢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短板?如何促进我国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如何?近年来,得益于制氢成本的大

氢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短板?如何促进我国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如何?近年来,得益于制氢成本的大幅下降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推进,氢能产业正在走向“风口期”,氢能发展的政策性利好也在逐渐释放,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8月18日,在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产业分会(以下简称“氢能分会”)主办、北京国发智慧能源技术研究院承办的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成立大会暨“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展望研讨会上,来自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和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宁波市、苏州市、白城市等地方政府的有关领导,以及业内资深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150余人,围绕上述氢能发展议题展开了深层次探讨。

构建电氢能源体系

“本轮氢能热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连荣指出,本轮氢能热是全球行为,多个国家共同推进,有全球共识为基础,更加稳健,抗干扰能力更强;同时,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安全对氢能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需求,更有紧迫性,氢能成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一把钥匙;此外,氢能技术和产业目前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很好的基础,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分布的不均衡,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受限,而氢能作为“破解之道”被普遍看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明胜表示,风电和光伏的大规模发展需要大容量储能技术和氢能技术与之相匹配,解决其固有的不稳定性问题。电能和氢能将共同作为绿色能源的终端形态,电氢能源体系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途径之一。

记者了解到,定位于氢能产业技术和设备开发商、绿色氢能供应商和氢能生态系统集成商,国家电投积极布局太阳能、氢能、储能等核心技术研发,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氢能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其主营业务之一。截至2019年底,电力装机容量已达1.5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光伏发电装机位居全球首位。未来,国家电投将氢能产业推进和发展纳入集团“2035一流战略”中,进行总体安排部署。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看来,电解水制氢技术是近、中期内实现可再生能源向化学能产业化转化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可以适用于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等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他表示,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电解水制氢生产中,未来将实现“大规模”“低能耗”“高稳定性”三者的统一。

“将氢能纳入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未来将成为终端能源消费主体。”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表示,为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氢能是能源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

多重瓶颈亟须突破

“我们国家最近几年的氢能产业政策逐渐清晰,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氢能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彭苏萍表示,目前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经有氢能相关的政策或产业布局,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网络已具备雏形。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建成超过60座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6000辆,预计到2030年,我国加氢站总量将超过1000座,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

虽然氢能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产业实现突破仍需时日。浙江省宁波市能源局副局长王力平认为,在燃料电池和氢气的制、储、运、加等各个环节,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关键设备、材料、工艺和标准、规范、法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王力平表示,“当前我国氢能产业还处于以研发和示范为主,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高;技术上还有较多不确定性,市场需求较小;产业链依赖于政策的扶持,没有摆脱补贴依赖;行业成长潜力巨大,但风险较高。”

“氢能产业链条长,技术密集,涉及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的各种应用场景。”彭苏萍强调,尽管我国氢能产业链上关键技术取得积极进展,装备国产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我国氢能产业多个环节仍有“卡脖子”技术,亟须自主技术突破。例如,涉及终端应用,作为氢能产业核心技术环节的燃料电池。与此同时,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氢气第一大生产和消费国,制氢技术比较成熟,但氢储运技术和加氢环节部分关键技术存在短板。

李连荣指出,目前,国家级氢能顶层规划尚未正式发布,行业大方向和节奏尚未完全统一,行业目标尚不完全明朗;行业规范未建立,针对氢能源特征的标准尚未完全成体系,行业发展仍然处在无序状态;同时,技术积累不够,产业链也没有完全形成。

自主创新规模发展

李连荣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氢能行业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主的研发体系和自主品牌,以自主技术为基础支撑产业发展;打通自主产业链,行业进入有序状态,实现氢能产业的完整、高效;同时,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发展,在自主技术和自主产业链的基础上,推动我国氢能经济快速形成规模。

业内普遍认为,氢能产业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平衡发展。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于士和强调,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科技攻关和核心技术突破,需要定制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与标准化,需要高端设备制造和探讨市场化路径及盈利模式等大量前无古人的创新工作,需要政府、协会、产学研的紧密合作。

面对我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任务,王力平建议,首先,要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明确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定位;其次,应建立氢能产业领导及协调机制,确定氢能产业相关部门分工;再次,还要建立氢能全产业链清单,适时发布自主核心技术及产业化突破成果。

燃料电池是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关键领域,其技术进步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彭苏萍表示,未来氢能将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供热等领域,其中,燃料电池涉及氢的终端应用,是氢能产业的核心技术环节,也是亟须技术突破的关键环节之一。

彭苏萍认为,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需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应从战略、政策、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谋划,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他同时强调,“氢能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最终还是要依靠产业界的投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