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石化:锚定 “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2021-07-15 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68
核心提示:在6月9日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下文简称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凌逸群又一次强调了中国石化的

在6月9日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下文简称“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凌逸群又一次强调了中国石化的“野心”:“双碳”目标下,中国石化未来目标是做“第一氢能公司”。这样的豪言,在此前的几个月中,多次被中国石化提及。

三个月之前,中国石化在公布2020年全年业绩的同时,宣布了公司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成为“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实施路线图。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同时表示,中国石化将以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为愿景目标,加快构建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油品和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显而易见,氢能作为新能源的重要一极,将成为未来主攻方向。

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

这也意味着,中国正跑步进入一个更为低碳环保的“氢能时代”。如何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完善氢能产业链及生态圈,并在推动商业示范上走在行业前列,已经成为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能源巨头们的转型目标。

2019年被认为是中国石化的“氢元年”。经过两年多的开疆拓土,通过在氢领域的一系列大手笔投资与战略布局,目前已经是国内大型油气生产商、最大成品油供应商的中国石化不仅抢占了这一全新赛道上的领先位置,更是凭一己之力提升了氢能源行业的准入门槛。

水到渠成:锚定“中国第一”

2021年伊始,国内石化巨头们纷纷定调新方向,将碳中和写入企业战略,加码新能源产业,以推进低碳转型。张玉卓更是为公司设定了全新的目标:将氢能全产业链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业务,锚定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但对于中国石化这样的能源巨头而言,战略转型绝非易事,重资产运营的行业特性与巨无霸式的体量和行业地位,注定其在战略布局与决策上需要慎之又慎。素来依仗传统化石能源的中国石化,仅仅在氢能领域试水两年多,就将其写入公司战略,是否过于仓促?

在张玉卓看来,中国石化向氢能的战略转型完全算得上是水到渠成。据他介绍,中国石化在氢能产业链上的位置目前无人可撼,首先是氢气产量居全国首位,领先优势巨大;其次是公司在氢能领域有着丰富的产业经验和竞争优势,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可以充分利用产业、技术和网络优势,以自主创新、合作研发、战略投资等方式打造涵盖氢能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协同运营模式,构建自有的氢能生产、提纯、运输和销售全流程产业链。

这与市场分析师们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石化氢能源方面优势明显。首先在于技术方面的支持,其次在于雄厚的资本支持。”中宇资讯分析师胡燕在接受采访时分析称,因为设备与技术要求,加氢站的建设运营成本远高于加油站和充电站,前期所需的资本投入也非常巨大。偏高的建设运行成本,将多数企业拒之门外,但也成为中国石化这类大型国企的优势。中国石化布局氢能源,优势在于企业前期完善的产业布局。

数据无疑是最有力的支撑: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石化累计开展加氢站试点项目27个,分布于广东、上海、浙江、广西和贵州等地,并规划到2025年,利用原有3万座加油站、870座加气站的布局优势,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以消费终端为突破口带动产业链的能源转型。目前中国石化已开始在氢能交通、化工领域全面发力,打通制氢、储运、加注的全供应链环节,去年产氢量约为384万吨,占全国的11.5%。

显然,多年的行业领军经验,让中国石化深谙谋定后动的道理。为了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其在资本运营、技术研发、生产储运、网点布局、社会合作等各领域都已经先下手为强,并且已经在加氢站建设、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多领域取得突破,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亮出自身在氢能领域的优势。

全链布局:重资产护航新赛道

2021年5月12日,在中国石化主办的交通能源转型产业研讨会上,中国石化与长城控股集团签署了氢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石化与长城汽车将会在氢能产业、氢能技术研发、氢能资本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加速氢能产业自主核心与装备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资产价值创造,推动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也许多年以后,当中国石化真的坐稳“氢能第一公司”宝座的时候,这次签约的意义才会凸显出来——因为此次合作的主要内容,几乎覆盖了氢能领域的终端、技术、场景应用全产业链。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石化虽然在氢气制造领域拥有极高成就,但是在氢气的上下游产业链方面却不如长城汽车——长城汽车的氢能战略规划中不仅构建了国际级的“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打破了核心技术壁垒,同时还联通上下游产业链,大大提高了氢能商业化推广。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与长城汽车的合作,可以看作中国石化氢能产业战略布局的一个缩影:凭借自身的重资产向心力与资本优势,渗透甚至掌控氢能全产业链中各个核心关口,正是中国石化继续领跑氢能产业的关键所在。

整个氢能产业链涉及的环节很多,从上游的制氢,到中游的储运,再到下游的氢能应用,涵盖多个行业。以波特五力模型带入分析:目前,我国氢能行业属于新能源行业,替代品威胁较大;现有竞争者数量适中,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上游供应商一般为能源化工等企业,议价能力较强,而下游消费市场主要包括工业、建筑等传统领域应用以及氢燃料电池车等应用,议价能力较弱;同时,虽然行业技术门槛较高,但行业十分火热,众多企业布局氢能源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大。

如此看来,中国石化的优势显而易见。

从生产环节来看,油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制氢能力,成本也相对低廉。中国石化更是在这个领域长袖善舞,据张玉卓介绍道,中国石化的氢能发展路线图是先充分利用现有炼化企业的副产氢,同时关注光伏发电、风电等低成本发电形式的电解水制氢。未来五年内,其将在副产氢基础上引入绿氢,加快氢源由蓝向绿转变。

在氢的储运环节,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凌逸群分析称:“这部分成本变化最大,是决定氢作为能源可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关键,中国石化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实践,但还需要进一步布局。”但这更像是自谦之词,作为最早进军氢领域的能源公司,中国石化已建成42千米“巴陵—长岭”氢气管道,平稳运营6年。此外,现有的天然气管网四通八达,在氢能发展初期或也将起到规模化运输氢的作用——运输环节问题完全不是问题。

最后直面消费终端的加注环节,传统油企更是领先一步,在加油站基础上改建、扩建加氢站已被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证明是加快加氢站网络布局的重要方式——中国石化拥有中国最大的加油站网络、拥有全球第二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在氢能产业链的庞大网络基础使其具备天然优势。

氢气从制取、储存到运输、应用,与传统油气业务的模式高度契合,这使得油企进军氢能领域,具备其他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打通氢气制备提纯、储存运输、终端加注全产业链,是中国石化选择的为领跑新赛道保驾护航的方式,并且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

但中国石化要做的远不止于此,整条产业链资源的全方位贯通以及氢能生态圈的构建,才是让中国石化真正变身氢能巨头的根本。

生态圈构建:合作大于竞争

氢能和燃料电池具有产业链长、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大的特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会逐步形成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培育和构建出丰富的氢能生态圈。作为前景无限的新赛道,氢能产业秩序的确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根基的夯实,需要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即便存在竞争与博弈,良性竞争与正和博弈也将是绝大多数,这也注定了合作将成为这一新兴产业的主旋律。

2018年7月,注册资本高达100亿元、主攻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五大领域投资的中国石化资本成立,成立仅一年投资额就超过60亿元,其中在氢能领域遍布该产业链多个环节。

2020年8月,中国石化又发起设立了恩泽基金,定位为“围绕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打造氢链氢圈”,其投资的首个项目便涉足氢能,之后在动力电池上游材料,电池资产运营等领域频繁出手。

2021年1月,中国石化更是史无前例地同时对话了协鑫集团、天合光能、隆基集团、中环电子等四家新能源企业,公开承诺将发挥其在氢能产业链上的优势,与四家新能源企业合作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制氢、运氢、加氢设施,与四家企业合作推进氢能等新能源项目在中国石化的落地,降低用能成本,打造氢能产业大生态环境。

张玉卓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曾明示:“构建氢能生态,需要的是多方势力的协调和齐头并进,合作的价值远大于竞争。”一个健康的氢能生态圈,无疑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的愿景,领跑者中国石化,通过资本介入和资源共享,给出了近乎完美的合作范本。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