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首个氢能中长期规划出炉,氢能在国家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定位首次被明确,“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等战略定位,给能源电力央企拓展氢能业务送来了“及时雨”,吃下了“定心丸”,注入了“强心剂”。不少能源电力央企纷纷押注氢能带来的发展机遇,抢滩和布局氢能产业,将氢能业务的拓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并确定其为“双碳”目标实现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能源电力央企加速布局氢能市场
放眼国内,“氢”风浩荡,“氢”云直上,氢能业已成为时下最火热的能源“话题”之一。这是因为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等多重优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节能减排、推进我国能源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看,我国氢能产业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并不慢,基本形成较为完整和相对齐全的氢能产业体系。不少能源电力央企也把氢能作为战略转型升级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认真研究制订氢能发展的行动路线图,纷纷布局氢能市场和产业链,加速抢占氢能“赛道”,积极做大氢能“蛋糕”,逐步形成上游制氢、中游储氢、下游用氢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发展基础。据国资委相关信息,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
能源电力央企拓展氢能主要思路
围绕“一大”主题
紧密结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着力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能源电力央企”的战略愿景,牢牢抓住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和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氢能产业的专业化、商业化、规模化、资本化、品牌化转变,积极构建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线和相关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安全储运管理和终端应用场景为重要补充的氢能一体化、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把氢能业务打造成为引领能源电力央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支撑点、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增长极和未来利润效益来源的新增长点。
推行“两步走”战略
起步发展阶段。结合氢资源禀赋特点和国家氢产业布局的要求,加强氢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氢能前端技术研究,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多元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制氢体系,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革命性的突破,稳步扩大示范规模,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氢能业务发展体系,真正确立氢能在能源电力央企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地位。
快速壮大阶段。牢牢抓住氢能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氢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序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体系建设,统筹推动氢能的“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实现氢产业商业化全面应用,氢能的多元化应用生态逐步走向成熟,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成为能源电力央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争当全国氢能发展排头兵和全球氢能潮流的引领者。
实现“三大”布局
一是市场布局。重点围绕“两大区域”布局:在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风光等新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新能源与氢能的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氢能的生产基地;在中东部地区,结合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和海上风电发展的比较优势,大力推动“风光水蓄氢”一体化发展和适时进军海上风电制氢业务,全力打造氢能相关产业的生产与应用的示范区。
二是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能源线,把可再生能源制氢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培育“风光水储氢”的生产体系和“制储运加用”的氢供给体系,打通氢能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一条是产品线,加大氢燃料电池、关键部件和氢材料的攻关、研发与生产,积极推动氢储能、分布式供能等示范应用,推出氢产业全场景解决方案。
三是生态布局。重点围绕“两大模式”延伸,即“向上探索全链条的材料、设备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和向下借助示范项目开展一体化产品应用的提质升级模式”,突破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打通氢能发展“上中下游”产业链条,全方位布局氢能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信息链,构建集研发、测试、生产、应用等于一体的氢能生态发展体系。
坚持“四大”理念
合作共赢的理念。我国氢能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一些能源电力央企的氢能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单打独斗往往费力不讨好,借助合作、联盟的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取他人所长来成就自我,有利于实现氢能发展的弯道超车。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非“角斗场”,不要做零和博弈,多做正和博弈,只有树立双赢共赢的理念,才是长期相互合作关系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项目为王的理念。优质的项目资源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投资兴“氢”的重要抓手。抓投资本质上就是抓项目,不能掌握和拥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优质项目,氢能发展就会缺少“抓手”。要坚持以项目为王道、以项目论英雄的投资理念,一切活动围绕项目转、以项目落地为核心,用大项目推动氢能的大发展,用好项目实现产业的大提升,从而确保氢能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行稳致远。
差异化经营的理念。产业布局的趋同性、业务拓展的“一窝蜂”是我国能源电力央企在生产经营上的“通病”,这种情况在氢能开发上亦日益明显。而差异化无疑是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只有另辟蹊径,形成差别竞争优势,才能获得“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核心竞争力。
底线思维的理念。古语云:“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氢能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孕育期,技术路径还有待明确,不可预见的因素多,投资的风险性较高,切不可盲目跟风、铺摊子,需要谋定而后动,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乱云飞渡仍从容”。因此,底线思维是当前氢能投资的第一策略,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坚持事前算赢、系统算赢的原则,绝不能超出自身承担的风险范围。
构建“五大”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创新驱动体系。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氢能的创新驱动体系涵盖三大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氢能属于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从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到终端利用等产业链各环节,都有着极高的技术标准与要求,要重点围绕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与核心零部件、动力系统集成、储运核心设备及材料国产化等领域,下大力探索氢能产业前瞻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建立健全氢产业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氢能发展的技术难题;二是产品创新。氢能“制备储运”成本过高是当前制约和困扰氢能产业市场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要以氢燃料电池和多应用场景的氢动力系统开发为突破口,努力开发出一批既经济高效又安全可靠的氢能产品和储运模式,不断拓宽和丰富氢能的应用场景,筑牢产品的“护城河”,切实抢占氢能市场的制高点;三是管理创新。通过采取智力资本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提高氢能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通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个人成长的“通道”,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构建多维化的投资运营体系。依托央企国企的独特地位优势,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投资运营业务体系:一是稳妥推进产业投资,积极抢占优质氢能开发的优质资源,主动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氢能产业园,以重大氢能项目的开发为依托,通过自投自建自营的方式,努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市场控制力的氢产业项目集群,不断夯实氢能产业发展的根基;二是稳步开展合资合营经营模式,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途径,加强与氢能头部企业的“联姻”、地方企业的“联盟”,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自不同的优势,借助头部企业在信息资源、技术储备、管理机制、开发模式上的优势,实现双方合作共赢、共创辉煌;三是努力尝试资本运营业务,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战略性参股等多种手段,控股或参股在氢能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发展前景好的头部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准弥补自身发展短板、填补市场空白和补齐产业链条,推动氢能业务从单一的产业经营为主导向资本经营与产业经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转变。
构建多角化的融合发展体系。氢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一是氢能与能源电力的融合,既要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稳步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又要发挥氢能长周期、大容量储能优势,探索培育“风光水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还要积极探索氢能在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示范,不断开拓氢能应用场景的新途径。二是氢能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大力探索和重点关注氢能作为零碳燃料代替燃油燃气在城市公共交通、乘用车、特种车辆以及铁路(氢能机车)、航空(氢动力飞机、氢无人飞行器)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降碳减排。三是氢能与工业制造业的融合,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化工、冶金、水泥煅烧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全面促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四是氢能与建筑业的融合,重点探索利用氢能产生热电联供的方式,达到解决建筑用能的新途径。其实,氢作为化工原料和充当能源载体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也给氢能的跨界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前景。
构建多层次的金融资本体系。当前我国能源电力央企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资本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等问题。而氢能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是一项非常“烧钱”的“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与资本的扶持:一是大力挖掘内部资金潜力,以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重视司库体系建设,最大限度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二是强化债务融资管理,加强银企战略合作关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债务重组的力度,不断扩大绿色授信额度和融资规模,确保在融资币种、期限、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三是主动做好股权融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基石投资者,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借助分拆上市、发行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债券、配股、增发等手段,尽可能地把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做足;四是高度重视融资方式的创新,综合运用绿色产业基金、银政企合作基金、创投基金、REITs、中期票据、信托资金、资产证券化、私募资金、融资租赁等不同融资工具,不断丰富融资内容、拓宽融资渠道。
构建立体化的人才支撑战略。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立体化、多层次的氢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重点要打造以下“三大类型”的人才:一是以能源电力央企现有国家级重点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以重点氢能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加大培育和积极引进氢能领域高端研发人才,建立氢能产业发展的专家智库,努力抢占氢能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二是以相关装备生产和产业开发企业为支撑,围绕氢能业务发展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开展不同类型氢能人才的培育,努力培养一大批氢能领域高素质的专家型技术人才、实用型一线技术能手和开拓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切实筑牢氢能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三是以“产学研用”为载体,把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氢能人才作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努力打造氢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支持氢能原创技术孵化,促成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创新有效对接,为氢能业务发展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年10期,作者系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