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光伏产业“剩”时代

   2009-09-24 浙江市场导报
65
核心提示:“目前多晶硅产能都可以满足2020年国内光伏市场的需要。”对于受前期暴利驱使、一哄而上的企业来说,面临的还是“生存还是灭亡”

“目前多晶硅产能都可以满足2020年国内光伏市场的需要。”对于受前期暴利驱使、一哄而上的企业来说,面临的还是“生存还是灭亡”的现实问题。

不得不承认,奥巴马对中国输美轮胎的特保裁决,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近日,一则来自海外的信息显示,德国光伏产业联盟正在游说欧盟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候,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将多晶硅和两兆瓦以上风力涡轮机的生产技术从鼓励进口的目录中予以删除,原因是:这两个产业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产能过剩”——

仿佛就在一夕之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之中。

90%以上出口千钧系于一发

“中国的光伏产品90%以上是出口,如果反倾销成立,确实有影响。”

位于衢州的浙江省光伏产业基地,是浙江光伏企业最集中的地方。衢州市经委工业投资与规划处处长周翔告诉《市场导报》记者,反倾销消息一出现,各方就予以了高度关注。

乐叶是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光伏企业,产品基本以出口为主。“如果反倾销成立,企业寻找其他市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先跟欧洲那边好好沟通。”董事长叶志庆说。

“生存压力是此次欧洲光伏企业准备向中国发难的原因之一。”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话语背后的事实是,金融危机下欧洲对光伏产业投资的急剧萎缩。

导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来,多家银行全部停止对太阳能项目的融资业务,德国光伏产业行业销售额更是剧降25%。而在国内,光伏企业也遭受重创,受市场、原料“两头在外”因素影响,其投资热形成的产能刚形成规模化生产,价格泡沫便随即破灭。

“超20%的平均利润率”昔日“追日”

如今,对于众多多晶硅(光伏产业的基础生产原料)生产厂家而言,当他们向记者谈论起2008年那段让他们曾经赚得盆满钵盈的岁月时,言语中仍然充满了怀念。

“那时候多晶硅都供不应求,很多厂家直接先把全款打到账上都不一定能预订到货。”衢州一家多晶硅企业的销售经理告诉导报记者,在他们最繁忙的时候,基本上仓库里的多晶硅都存放不过夜。

供不应求的多晶硅市场催生出的天价,让这曾经并不起眼的多晶硅“小黑块”搅起了巨大的财富效应漩涡,一时间也诱发了诸多企业的“追日”冲动。

在浙江,一些企业摒弃了浸淫多年的老本行,忙不迭地转投这个“钱景无限”的产业。当时,在太阳能产业集聚的嘉兴市企业界,流传着“织布3年不如做1年太阳能”的说法,许多当地民企将经编、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撇在一边,花巨资投身太阳能。

如今,浙江的光伏产业链基本成型。除硅矿产冶炼、系统集成外,在多晶硅、硅棒生产,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板和组件生产、光伏电池应用等方面都有涉及。

“进入光伏产业的资金门槛比较高,产能100兆瓦的一般规模企业启动资金约需1亿元以上。”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表示,想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本仍趋之若鹜,因为潜藏的利润实在太诱人——“平均利润率超过20%,有的达到30%以上。”

一半停产半停产幻灭的泡沫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路狂奔疾进、看似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会在金融危机暴发后突然刹车。

导报记者从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了解到,去年四季度开始,随着国际订单大幅减少,企业的日子开始变得不好过。部分已经花费巨资购买了国外生产线的光伏企业,也不敢贸然上马而是选择了观望。

“在政府鼓励和利润诱惑下,光伏产业的无序扩张导致了激烈竞争。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光伏产业的泡沫也快吹破了。”沈福鑫说,浙江60家光伏企业中,目前正常生产的仅30家左右,其余一半或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或是正在建设过程中。

真过剩?假过剩?

“不要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如今,用这句网络流行语来描述光伏产业的尴尬现状可谓贴切。

8月2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因为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多晶硅与传统产业钢铁业同时遭到“点名”。这背后的数据是:2005年60吨,2006年287吨,2007年1156吨,2008年4000吨的狂飙直上。

而导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的情况是,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四川、河南、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0万吨,是2005年全国产量60吨的1000多倍,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

“两倍不见得是不好的现象,怕的是超过两倍。”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不少光伏企业也对产能过剩的看法表示认同。

“目前多晶硅产能都可以满足2020年国内光伏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企业负责人称。

作为全国第二大多晶硅生产厂商,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仙寿对于多晶硅行业“大干快上”及重复建设深表担忧。“去年那么多产能,其中合格的有多少?”李仙寿说,国内多晶硅的品质非常差,“只有很少能造出合格多晶硅,未来许多企业会被市场残酷淘汰掉。”

然而即便如此,“过剩”一说也并没有在业界达成共识。

“无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公告还是工信部的报告,都没有就目前光伏产业的总产能、产业内部结构等数据作出说明。”有业内人士认为,产业过剩的判断目前主要还是来自于可供统计的“规划产能”。

根据2007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到2010年,中国光伏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但专家认为,上述规划产能早已达到;在即将公布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中,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

“光伏产业的建设周期至少是5年,现在的统计口径有问题。”麦肯锡公司一位光伏产业咨询师表示,当前,要使宏观调控更优化,还是应该掌握光伏产业的“开发产能”。

这个团队在调研时发现,很多光伏发电项目虽已获批,但并没有破土动工,“只是一大片阳光大地”。

“企业起码也会分期开发,并不会那么狂热地扩张实际产能”。他说,在中国,多晶硅这个行业的规模仍然非常小,“甚至比不上垃圾发电行业”。

勒紧产业的裤腰带

时至今日,尽管还存在争论,但业界普遍认为,产能过剩的警告无疑有这样一层深意,那就是:勒紧产业界的腰带,倒逼光伏产业结构调整。

2005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专题部署抑制产能过剩;2006年,国务院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行业;2009年8月,全国人大财经委经过调研认为,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

在这样的宏观调控总体方针之下,谨防繁花似锦的朝阳产业出现 “少白头”,起码可以未雨绸缪。

“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可能是100%,如果今年的产能超过需求的两倍甚至三倍,那就相当严重了。”浙江中宁硅业一位人士从市场层面分析:“一个行业从开始到过热,一定会有泡沫,之后就会有洗牌的动作。”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鲍云樵认为,国家目前警示光伏产能过剩,主要是针对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产能较小、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企业,“并不意味着国家对于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会有所减弱。”

然而,对于受前期暴利驱使、一哄而上的企业来说,面临的还是“生存还是灭亡”的现实问题。

在光伏产业炙手可热的宁海,一家硅材料公司的多晶硅生产线刚刚试生产,另外一条正在建设。公司负责人告诉导报记者,他们是在多晶硅价格最高的时候开始建设的,现在产品出来了,价格却跌了这么多。

“都投了这么多钱了,现在这条线还是要开工的,否则损失更大。”他说。

还有一些企业则看到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机会。

在杭州,虽然晶硅产能更大,而正泰投产的太阳能项目则将未来重点放在了薄膜项目上。在安吉,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和风险,曾经专注于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光伏企业正在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

这之外,针对行业的无序竞争,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也在酝酿制定光伏产业的“准入门槛”,但就目前来看进展并不顺利。“各级政府都把光伏产业作为重点招商项目,从地方经济考虑,他们并不想设门槛把项目挡在门外。”沈福鑫说,投资完全是投资者的市场行为,的确很难干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