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09让青海多晶硅、碳化硅绿色发展

   2010-01-22 磨料磨具在线
70
核心提示:回首2009年,在风雨飘摇的经济寒潮面前,青海绿色发展的信心坚不可摧,青海绿色发展的脚步铿镪有力,青海绿色发展的未来前程似锦

回首2009年,在风雨飘摇的经济寒潮面前,青海绿色发展的信心坚不可摧,青海绿色发展的脚步铿镪有力,青海绿色发展的未来前程似锦。
年初,随着亚洲硅业千吨级高纯多晶硅项目在青海的落地开花,第一批利用洁净的水电资源生产的高科技产品顺利诞生。而由此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洼地”效应开始逐步释放,为我省光伏产业点燃了星星之火。

年中,在我省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青洽会暨郁金香节”上,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及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大型龙头企业先后与我省签订了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及硅材料等在内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开发协议。此举表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在从传统产业中脱颖而出,向新兴产业转型递进。据统计,新材料产业2009年到位资金17.98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11.36%,首次超过传统的有色冶金行业。

年末,在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西台吉乃尔盐湖湖畔,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000吨碳酸锂产品正式下线;而就在两周前,青海锂业有限责任公司碳酸锂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专家评审验收。作为我国目前盐湖锂业开发的两强,中信国安产能的突破与青海锂业工艺的成熟,不仅意味着中国的盐湖锂资源开发冲破了少数国际锂业巨头的市场打压,也标志着中国在盐湖新材料开发中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并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投入财政资金1.08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围绕新能源利用、装备制造业、矿产资源勘查和加工等领域,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65项,特别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解金属镁装置落户柴达木,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开始启动,向“世界镁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随着氢氧化镁、氢氧化镁阻燃剂及高纯镁砂系列产品开发技术难题的攻克,以及利用盐湖氯化镁生产金属镁和镁合金的技术正在寻求突破,我省大规模开发盐湖镁资源的前景越来越明朗,循环利用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一年来,针对目前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我省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加大柴达木、西宁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和以硅材料、铝合金材料、锂镁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使青海工业发展更有特色、更“绿色”。为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努力提升青海的科技创新能力,继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下发之后,我省结合省情实际进一步研究制订了实施意见,从增加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考核管理等7个方面制订了19条政策措施。根据实施意见,省级财政3年内将增加投资1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并着重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以10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20个联合攻关项目、30个自主创新项目为重点的“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扎实推进。随着这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我省3年内将实现新增产值500亿元以上。

一年来,我省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目前这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中,新材料产业取得了盐湖提锂的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已建成的硫酸锂产能达2.3万吨,年内在建的硫酸锂产能达1.7万吨。同时围绕硫酸锂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材料产业正开展前期研发和项目建设论证工作。金属镁、甲醇、煤化工产业、新型化工产业基础已基本形成,铜箔、铝箔、多晶硅、碳酸锶、硫酸锂等项目已经或即将形成生产能力。

在我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建设的主战场,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和新兴的风能产业基地的雏形已然展示在世人面前:柴达木盆地内已签订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18个,装机容量达2308兆瓦,总投资达1318.6亿元。已建和在建的一批新材料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多晶硅、单晶硅及其切片生产能力,并着手发展太阳能硅电池片、太阳能硅电池组件等新能源产业链。与此同时,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平台,加速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优势集群的培育。青海盐湖集团综合利用三期、青海油田公司30万吨甲醇、清华博众沙棘深加工等一批重点资源开发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这些项目投产后,预计将新增工业产值500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信,站在绿色发展的起跑线上,青海必将一路稳健前行。

转变发展方式收获新成效

青海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高载能和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5年,国家下达我省“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任务,200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3.05和3.47吨标准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倍。

面对严峻的形势及困难,2009年,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全力以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工程减排整体推进。安排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5700万元,支持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共淘汰电解铝11.5万吨、水泥91万吨、铁合金31万吨、碳化硅14万吨、电石2.8万吨。加强对年综合用能1000吨标煤以上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加大了源头把关和治理。

加大支持力度,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去年组织实施技能技改项目15项,总投资3.65亿元;实施节水项目8项,总投资1.11亿元;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项,总投资0.41亿元;引进推广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专利技术等4项节能新技术,总投资0.64亿元;推广节能灯50万只;安排节能、节水、综合利用项目资金1.45亿元,支持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这些新项目、新技术和新产品预计可形成节能量35万吨标煤,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节能降耗,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取得历史最好成效。

目前,桥头铝电2台5万千瓦机组、西海热电2台1.2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和西部矿业锡铁山3台0.6万千瓦机组已全部关停并得到国家能源局确认,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关停14.2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任务。加大了节能减排工程措施的实施力度,落实节能财政奖励项目5个,节能10万吨标煤。加快原海北化工厂、星火铬盐场及原湟中化工厂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的实施进度,加大力度解决西宁市历史遗留铬渣治理问题。在湟水流域开工建设9个污水处理厂,为确保“十一五”减排控制目标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到2009年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左右,节能量约为158万吨标煤,超额实现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的目标,为历年最大降幅,工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新思路催生新突破

如何在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青海深居内陆,其丰富的环境资源、极端重要又极其脆弱的生态地位,以及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发展基础,决定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载体和途径就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选择。而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主要标志的绿色经济,将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之后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此,我省在2009年提出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变传统思维,抓新的机遇,求发展速度,调经济结构,提发展质量,要生活品质,旨在一个较高层面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积极参与的绿色发展格局,把青海真正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的确,既不沿边、又不靠海的区域地位,使青海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棋盘上几乎被边缘化。而要想发挥自身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和厚积薄发的比较优势,就不能再单纯依靠具有垄断性资源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稀缺性来获取持久的经济效益,而应该是在此基础上更加着眼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进而延长资源加工的产业链条和谋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新空间。

新思路催生新突破。一年来,一条由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新能源经济构成的青海特色经济发展的脉络日益清晰,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光伏产业和风能水能发展基地、打造“世界镁都”“世界锂都”等一个个愿景正在努力达成中。相信,在占领了绿色经济的一席之地后,青海将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