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光伏竞标:曲终“议”不断

   2010-09-25 中国联合商报
42
核心提示:“不到一元的投标价格就能中标,这不能反映出国内真实的光伏发电成本水平,我建议国家可以单独拿出1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只容许

“不到一元的投标价格就能中标,这不能反映出国内真实的光伏发电成本水平,我建议国家可以单独拿出1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只容许民营企业参与招标,这样得到的中标结果,可能更接近国内真实的光伏发电成本。”北京智慧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民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启动于今年6月份,共有西部6个省,特许经营期25年,总装机容量达280兆瓦的国家第二轮特许权招标项目中标结果出炉,13个光伏电站项目的最低价均由国企投出,最终13个项目全部由央企斩获。其中,中电投所属的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中电投新疆能源三家公司力压群雄共报出了13个项目中的7个最低价,并最终将这7个合计总装机容量150兆瓦的参标项目全部揽入怀中,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本轮竞标40多家投标企业中的最大赢家。

此次招标结果完全依照“报价最低者即为中标者”的原则进行,中标结果全部低于1元/千瓦时,最低电价为0.7288元/千瓦时,最高电价为0.9907元/千瓦时,本该是曲终人散的竞标活动,结果一出,舆论哗然,争议不断。

中电投狂揽七“金”

9月14日,原计划在8月10日开始出标、7至10天之内就应当公布中标结果的中国最大规模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项目,在推迟了近一个月后终于揭晓。

根据招标文件:若上网电价与技术方案报告、财务评价报告一致,报价最低者即为中标人。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凭借旗下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中电投新疆能源等5家公司报出13个项目中7个项目的最低价格并最终中标这7个项目,成为本轮光伏特许权招标的最大赢家。“对最终中标的低价,很多能源企业和业内专家都表示质疑,”李建民表示,“这次280兆瓦的特许权招标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真实成本,很多国内专家和企业家都不满意这个价格,我相信主持这次招标的发改委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据记者了解,本轮13个特许权招标项目,总装机容量高达280兆瓦,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规模的光伏招标项目,相当于中国过去各类太阳能利用规模的总和,近50家企业共计投出135份投标书,上交的保证金就达67.5亿元。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能源与碳融资专家沈一扬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表示:“28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本身就说明国家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决心。”

原计划8月20日前公布结果的投标活动,由于竞标企业报价过低,最终中标结果没能按照原定计划而姗姗来迟。

在本轮投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电投旗下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在青海共和30兆瓦项目中投出了今年第二轮竞标的全场最低价格:0.7288元/千瓦时。这一价格比去年第一轮光伏特许权招标项目(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国投电力(7.37,-0.07,-0.94%)与英利绿色能源竞标联合体报出,被认为是“恶意竞争”,报价0.69元/千瓦时)价格高出仅仅0.0388元。

李建民认为:去年的0.69元/千瓦时由于没有反映真实光伏成本,很多专家认为存在恶意竞争,低价压价。所以发改委把10兆瓦的项目给了中广核投出的1.09元/千瓦时竞标价。

虽然中电投中标其中150兆瓦,超过一半的光伏项目,但是中电投并不是国内电力企业的龙头,在五大电企豪门: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中,中电投参与了所有13个项目的招标,并在其中7个项目投出最低价,表现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势。

据悉,中电投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金120亿元人民币,其能源发展的重点是在核能和水电领域,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起步比较晚,在与其他四大电企豪门的竞争中尚处于劣势。

李建民认为,在去年敦煌1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中,众多大企业为了夺标,在那场“跑马圈地”热潮中压低价格,结果0.69元/千瓦时的超低价诞生了。

在今年28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中,虽然规模是去年的28倍,仍然是“僧多粥少”,现在包括中广核、大唐等央企都没有拿到一个项目,中电投一家却拿下七个项目的最低价,的确令人吃惊。

针对13个中标项目均在一元以下的现象,尚德电力董事长兼CEO施正荣9月17日对媒体表示,按中标价发电“肯定亏本”,要盈利起码要在1元以上。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鲍云樵研究员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随着国外光伏补贴的下降,国外光伏市场开始在萎缩,而在国内扩产的背景下,这就需要理性规划,以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局面,适时开启国内市场也是国内发展新能源的需要。这么多企业低价投标说明他们看好国内光伏市场的未来。

那中电投为何敢于以低价竞标呢?

沈一扬认为,中电投以低于一元的价格中标,可能看中的是未来光伏产品和设备成本下降的趋势。

面对光伏企业大规模扩产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带来多晶硅等光伏产品成本下降。李建民表示,中国需要一个庞大的光伏产业和市场,因此,以后出现过剩那也是阶段性的产能过剩。无论是从太阳能光伏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每个行业的发展来看,在市场化的条件下,都会出现阶段性的产能过剩。

中电投在“跑马圈地”的同时,也认为产能过剩和技术升级会带来未来光伏产品成本下降。这是中电投敢于低价投标的重要原因。

能否再次因“祸”得福

据多家媒体爆料:在去年第一轮光伏特许权敦煌招标项目中最终废标0.69元,定标1.09元之后,获得了位于甘肃敦煌的已遭废标的国投电力集团和英利控股公司组成的联合体的项目,相当于1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其上网电价也是1.09元。

国投电力和英利联合体投出的0.69元超低价最终“因祸得福”,无疑给央企在本轮特许招标前赴后继的开出超低价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次国企能否因祸得福值得期待。

李建民认为,去年有公司因“祸”得福,今年有这么多大企业没有拿到一个光伏项目,今年“塞翁失马”的情况依然有可能出现。

从2003年,我国第一期陆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开始,到2008年总共进行了5期。通过5期风电招标,大大降低了陆上风电的发电成本,并且有效促进了国内风机制造企业的发展。而国家通过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现在只有两次,发改委摸底光伏发电成本的目的还没有完全达到。所以这种光伏特许权招标的形式目前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现在我国的光伏发电市场才刚刚开启,发展潜力很大,为了培育光伏应用市场,国家也可能像去年一样拿出一些项目给空手而归的大企业。

民企盼分一杯羹

今年,中央对发展光伏产业发展的基调大体是: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启动国内市场。9月8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把新能源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开启国内光伏市场,推动民企参与光伏产业提供了更多机遇。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政府推出的‘金太阳工程’和建筑屋顶光伏项目,正式开启了国内光伏内需市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一年50万千瓦(500MW)左右。”

目前国家能源局最新确定的光伏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到2020年则达到2000万千瓦,而今年的这一数字仅为50万千瓦。这意味着5年后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要达到今年的10倍。民企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page]自今年5月13日国家颁布“新36条”(即“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意资本进入一些垄断行业,但民营资本却频频遭遇“玻璃门”。

根据国家第二批光伏特许权光伏招标的规则:竞标公司需为每个标的缴纳500万元保证金,抵押时长为14个月,而且公司必须具备10%的项目资本金,并在公司融资方案中保证30%的自有资金。这一条被很多人士认为是限制民企进入的重要一环。

去年第一轮光伏招标项目是以无锡尚德、英利、天和等民企占主角,而在今年的竞标名单中却看不到英利、天和的影子,而是以供应商的身份参与。

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舒桦在一次论坛上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就表示出,对这轮光伏招标充满期待,并希望有所收获的期望。

在今年“投标价低者得”的原则指导下,保利协鑫、浙江正泰、无锡尚德、江西塞维、新奥太阳能等大型光伏民企无一中标。而英利集团以设备供应商的身份绑定国企才间接实现了中标,参与了其中四分之一的项目。

一位业内专家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中国国有企业擅长窝里横,虽然有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援,却严重缺乏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依靠市场垄断和资金优先等条件生存,缺乏战略眼光,更没有在海外开拓市场的长远规划。而民营企业在本国“二等公民”的恶劣环境下艰苦拼搏,赢得了一小片蓝天,更亟需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为了帮助国家尽快得到真实的光伏发电成本,李建民提议:从280兆瓦的光伏项目中拿出10兆瓦全部由民企参与竞标,通过市场化手段摸底光伏发电成本,再结合民企与国企各自优势来推动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为了维护自身在新能源产业的行业地位,不排除有些财大气粗的央企非理性竞争,压低投标价。毕竟中标的上网电价比较低,电站项目的成本回收期较长,资金困局是民企难以解决的,现在13个项目的最低价,全都由国企报出,凸显民企在竞标中的弱势地位。

李建民表示,国企可以获得国家的低息银行贷款,还有财政拨款的追加资本金支持,可以承受前期大笔资金投入,以及微利甚至亏本的局面长期存在,民企以盈利为导向,不会轻易铤而走险投出超低价。消除政策壁垒,实现事实上的平等,这是推动民企发展的第一步。

现在,我国光伏产业一直面临着“上游靠进口,下游靠出口”的窘境。下游民企在光伏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没有在国内得到补偿和再生,没有让我国人民享受到光伏发电产品的环保收益。发展国内市场也离不开民企的努力。

虽然民企处于不利地位,但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本次特许招标是国家尝试性的招标探底,当前的招标项目最终还是会向市场放开。

沈一扬表示,民企本身目前发展不够充分,需要不断发展壮大,难免在竞标中处于弱势。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更多光伏项目会推出来,实力强大的国企建设光伏电站,也需要依靠民企提供光伏产品和设备,这是当前民企和国企合作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选择。

启动国内市场

“培育市场是现在国家推动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首先必须做的。”鲍云樵研究员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现在中国的光伏市场大多在国外,光伏产品和设备主要出口欧美,如果国内市场培育不起来,还谈什么发展国内光伏市场!”

为了培育国内光伏市场,鲍云樵建议,国家在大中城市的别墅区或高档住宅区里首先大面积推广使用光伏发电设备,这样诞生的“零能源消耗绿色别墅”产生的规模效益,对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作用也是比较大的,示范作用明显。

据悉,竞标报价是基于光伏发电成本来定的。目前光伏发电站的成本主要包括组件价格、逆变器、系统集成、工程安装、蓄电池、土地价格等几个主要部分,还有电网接入费、运营费用等。此外后期更换设备维护以及不断上涨的土地成本都在推高光伏发电的成本。

一位参与光伏竞标的业内人士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表示:“国家需要加大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力度,德国居民每年所用的电30%来自于光伏发电,所以德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光伏市场,在德国等国光伏补贴开始下降之时,我国光伏发电补贴因为资金不足迟迟没有出台。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启动国内光伏市场需要国家补贴,主要是补贴的来源和补贴的持续性。解决补贴来源的问题除了国家财政补贴,还可以通过节电或者节能的经济效益来补充,目前以现有的技术水平节电一千瓦需要2000元,建火力发电一千瓦的成本是4000元、建风电成本的成本是6000~8000元、建核电的成本是10000元、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20000元、节电的经济效益很明显,节能潜力巨大,以每度电一元来计算,国家8亿千瓦的总装机容量,节约10%的能源就是8000万千瓦就是800亿元,以20元/W的光伏建设成本计算,可以建4GW的光伏电站,相当于去年国内全年的光伏产量。

第二是利用光伏发电的优势,这位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现在能源结构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国家利用沿海阳光充足的优势在沿海发达地区推广普及商业模式的光伏发电屋顶,成本大概也是1元/度,以五千瓦的装机容量来计算,光伏屋顶的总建设成本是10万元,这样就不用担心高峰时期用电紧张的状况。这样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的成本会有大幅度降低,国内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光伏发电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