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光伏产业成为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与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之一。1999年到2008年间,我国光伏产业安装量增长了34.8倍,年复合增长率为43%,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太阳能发电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制造占全球市场的1/3,跻身世界四强,并有望继日、德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光伏产业大国。但2009年以来,国内大批光伏企业经历了多晶硅价格高位“跳水”,行业亦被质疑出现重复建设倾向。而最近,德国企业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申请又被欧盟采纳,中国企业可能遭遇诉讼的危险,对绝大部分产品依赖出口的光伏行业而言,其影响可想而知。
内需外需皆不足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打乱了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的步伐,全行业进入了洗牌阶段。
2009年9月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这是多年来中央首次就一贯支持的新能源产业发出产能过剩的警示信号。此后,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先后发文限制多晶硅进口。内需尚未大幅启动,而曾经“风光无限”的风电与光伏业则必须面对产能过剩的严酷现实。
受金融危机影响,欧洲各国相继调减了光伏补贴计划,这严重影响了欧洲企业的发展。2008年,占全球市场1/6份额的西班牙一年安装了250万千瓦光伏电池,超过日本政府的10年阳光计划,而2009年西班牙安装的光伏电池缩减到了50万千瓦。欧洲市场大量萎缩,中国企业出货困难,加上融资难题,一些企业2009年出现严重亏损。
在外需明显不足的同时,欧美抵制中国低价产品倾销的声浪却从轮胎行业蔓延至新能源领域。在外界看来,中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补贴,加上人工成本优势,使中国企业能够以明显的价格优势占领欧美市场,从而形成了“产能过剩与反倾销”的逻辑关系。近期,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德国Q-Cells、美国SunPower等大厂,陆续向当地政府呼吁,重视中国太阳能企业“低价抢单”的状况,希望官方采取保护措施。
危机中的深度思考
目前,国内光伏发电技术还不成熟,光电转换效率尚未达到将光伏发电成本与传统发电成本拉平或接近的程度,一般光伏发电成本在1.5元左右,与传统发电0.43元的上网电价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太阳能发电仍处于示范阶段。浙江太阳谷能源应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代炯曾指出,光伏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由政府补助扶持形成企业获利,进而扩大经济规模,最终形成自由市场竞争。他估计,至少未来5年内,光伏产业仍不能脱离政府补助,在经过资本密集进入和技术更新换代的激烈竞争期,最终达到10年内全球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目标。
综合考虑电网接入条件、设备制造商生产能力,以及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规模等因素,光伏发电并未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国内外市场容量也使新能源行业尚未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好时机。虽然国内新能源的供给很大,但国内市场需求却相对较小,目前大部分产能依赖出口,占比高达40%50%。以光伏电池为例,2008年我国总产量达2300MW(百万瓦),其中97%的产品出口国外,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国内需求未见明显启动,而产能投入却出现突飞猛进的势头。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华认为,以产业链上游原料多晶硅为例,过去几年里,受暴利诱惑,中国企业对多晶硅的投资猛增,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行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与政策配套、技术进步和内部需求的矛盾凸显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发展新能源成为中国降低能源依赖,寻求新的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举措,于是新能源被包装成一种“金融现象”进行炒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好的投资项目难寻,国内外投资机构纷纷把目光定格在新能源领域,这也导致了光伏发展规模与应用规模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目前,多晶硅已结束暴利行情,市价已从最高时的500美元/公斤回落到70美元/公斤,逼近国内生产企业的成本,产能过剩后遗症逐渐显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