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力诺瑞特吹响太阳能中高温号角

   2010-07-21 中国能源网
60
核心提示:中国能源网讯 日前,在南京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国家能

中国能源网讯 日前,在南京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国家能源局已草拟新能源发展规划,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多行动,发展太阳能、风能等低碳能源。对快速成长的中国太阳能产业来说,无疑这是又一利好消息,势将推动太阳能行业更快更好发展,早日实现“赶美超欧”的夙愿。

-- 中国太阳能还在上小学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太阳能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太阳能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已有太阳能生产企业5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突破4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50%,保有量达1.45亿平方米,占全世界总量的70%左右,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使用国。然而,国内太阳能利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低温利用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太阳能低温热水系统。

在当今世界,太阳能热利用看欧洲,欧洲太阳能热利用看德国。在德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不仅仅用于热水系统,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包括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中、高温供热系统与工厂供热系统结合的大型太阳能利用工程,各种场所的供应热水、取暖、空调制冷和海水淡化、热发电,以及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干燥系统、太阳能土壤消毒杀茵等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产业化推广应用。

力诺瑞特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近年来国内太阳能产业成就突出,但与国际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仅仅处在初级阶段,仍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 太阳能热水应向热能转变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深入、气候恶化快速加剧,后哥本哈根世代,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说辞,更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拯救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就目前看,除尽量节约仅剩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外,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型清洁能源才是治本之道。

“作为公认的可持续、干净、清洁的丰富能源,太阳能理应承担更多。随着太阳能技术的日臻完善,太阳能热利用不应仅仅停留在‘提供热水’的初级阶段,应尽快从太阳能热水向热能转变。”业内人士指出。

太阳能中高温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普通太阳能热水的提供,还可以实现太阳能制冷、发电等,消费者便可以真正实现平时用热水、冬天供暖、夏天制冷的全方位低碳生活。除此之外,在中国,民用能耗仅占总能耗的20%,工业能耗却占到了近80%,将需要中高温进行支撑的工业热能用太阳能代替也正是实现”低碳经济”又一捷径。

-- 力诺瑞特吹响中高温号角

作为国内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力诺瑞特充分发挥其中德合资企业的优势,不断从德国引进世界先进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掌握太阳能利用核心技术的同时,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和太阳能中高温利用领域也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引领国内太阳能行业进入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新时代。

“我们 Paradigma 公司不论是在普通居民住宅方面还是在工业用太阳能方面都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基于这些经验我相信,我们可以给中国太阳能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我们将对我们在中国济南的合资公司力诺瑞特不断地提供技术等多方面支持,使其有能力在中国推出自己的高端系统类太阳能产品。”力诺瑞特德方董事长塔弗尔先生说。

CPC-U 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力诺瑞特的专利产品,是家用太阳能热水器与系统和大面积中高温太阳能系统的集热基础,集热管吸收的热量靠导热片传导给“U”型管,经过层级加热技术能将将管内的导热介质加热到中高温,此技术的研制与量产成功,标志着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从仅能提供热水到提供热能的转变,由其组成太阳能系统可以提供足够的热源满足大量民用和工业用热需求。

此外,力诺瑞特还与清华大学合作重点进行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经过近三年努力,“钛金太阳集热管”顺利通过国家权威专家的鉴定验收,产品低发射、热损小、高耐温、无重金属污染,为国际首创,为中温集热管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去年年底,双方又合作研发出了开启光热应用新纪元的中温集热管,使得产品工作温度达到280摄氏度,可直接应用于太阳能采暖、制冷、工业用热、农业烘干和海水淡化等领域。

7月20日力诺瑞特最新研制设计的中高温集热器系统和全部使用太阳能照明、制冷的低能耗房也将得到相关部门验收,这标志着国内太阳能中高温利用进入工程实践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