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模达280兆瓦的国内第二轮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项目在经历了5天的喧闹后终于落下帷幕,最终投标结果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不愿露出真面目,清一色央企不计成本的“豪赌”让这场盛宴缺少了来自民间的绚丽多彩,无论是跑马圈地还是趋利跟进。这场政府与企业的光伏博弈都让这场单调的央企角逐多了几分波澜。
超低价再现猫腻
光照条件最好的“青海共和30兆瓦并网项目”的竞标最低价:0.7288元,这是13个竞标项目里的最低价,当听到这个价格时,我们很吃惊,但与去年的敦煌项目相比,这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一位接近能源局的专家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当时我们也在猜测是否还有更低价投出。”
去年敦煌10兆瓦项目招标,当国投电力(7.51,0.01,0.13%)联合体投出0.69元的竞标价时,现场哗然之余,还有很多人都在猜测是否是恶意竞争,压价投标。后来发改委宣布中广核联合体的1.09元成为标杆电价。
据多家媒体爆料:在去年第一轮光伏特许权敦煌招标项目中最终废标0.69元,定标1.09元之后,遭到废标的国投电力集团和英利控股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获得了位于甘肃敦煌项目地块旁边,相当于1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其上网电价也是1.09元。
国投电力和英利联合体投出的0.69元超低价最终“因祸得福”,无疑给央企在本轮特许招标前赴后继的开出超低价解决了后顾之忧。
相比去年的投出的0.69元,今年只是高出0.0388元,前述光伏产品制造商表示:今年的投标方比去年理性多了,投出这么低的竞标价,能否成功尚且不谈,如何盈利这是企业首先要考虑的,不能头脑发热只顾眼前不顾以后。薄利多销也得有个限度。
据悉现在国内光伏组件产能大增,成本下降带来的光伏降价趋势是很明显的,国家希望继续降低上网电价,央企的超低价也许是响应国家上网电价下降趋势的权宜之计。
央企强势出动
光伏发电的巨大潜力和去年的超低价投标让众多央企看到了本轮招标需“不惜成本”的长远价值,而一些游戏规则也为央企中标提供了便利。
根据投标规则,所有参与竞标的企业每参与一个项目的投标,必须要出具500万元保证金,并且押金要存满14个月。而中标企业有两年的缓冲期,即可以在两年后才开工,在这两年里光伏降价肯定有一定幅度,国内有些专家担忧光伏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会在明年中期暴露出来,届时光伏组件降价对于拉低光伏发电成本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据悉,根据规定:本轮的13个项目特许经营期为25年,单个项目不再拆分竞标,但允许竞标单位竞标多个项目,竞标单位要负责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和拆除。单个项目规模都在20-30兆瓦,总体规模和项目个体规模都比去年的敦煌项目有明显扩大,耗资几十亿,一般的企业很难有这么多的资金长期投入。
40余家企业递交了135份标书,争夺本轮光伏竞标的13个项目。可见央企对这次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中志在必得。从投标名单中可以看出,竞标企业八成以上均为国有大型电力集团及其下属分公司,在一个项目中,甚至有同属于一个电力集团的多家分公司共同竞标。央企强势出击,角逐本轮“豪门夜宴”的决心可见。央企依靠强大财力支持前期光伏投资,长达25年的后期收益率也吸引了众多央企的目光。
竞标结果“难产”
“目前我国的光伏产品大量出口国外,却没有给国内人民带来福祉,这是发改委力推本轮招标的重要原因,对于企业界来说,立足本国广阔的光伏市场,以图在国际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合理的上网电价方案也需要出台。”北京智慧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张继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表示。
目前德国等国家是采取税收补贴的方式,中国是直接采取每度电给予补贴的方式,问题是中国每年用电超过3万亿度,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毕竟有限,也不是长久之计,5万亿新能源投资业不够用,只有降低上网电价,才能减轻政府的负担。
与去年央企低价竞标一个项目不同,今年参加竞标的企业多达40多家,竞标项目也达13个,政府就有更多的余地来了解光伏发电的成本。
从6月份正式启动的光伏电站招标项目,一直推到最终的8月16日才开标,两个月的时间里,企业界和发改委捧着各自的心理价位互相试探对方的心理底线。
据悉,一个20兆瓦的电站需要土地1000亩~1500亩左右,中标的企业在得到项目的同时,还有20~25年的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价格风声水涨的背景下,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未来中标企业和政府商议继续使用这些土地,也会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国内光伏市场虽然潮起潮落,现在仍然比较火爆,过低的中标价格会诱使光伏设备供应商降低产品质量,影响光伏电站的安全运营,短期内,光伏产品下降过快也会损害处于萌芽阶段的国内光伏市场。
业内专家把光伏招标比如为一场没有规则的游戏,在市场环境尚不健全,国家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的背景下,早早出台上网电价或许不利于光伏行业的发展,在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围绕上网电价,企业和政府的博弈也将持续下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