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多晶硅行业2010年或迎来春暖花开时代

   2010-03-01 生意社
49
核心提示:多晶硅行业2009年回顾: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

多晶硅行业2009年回顾: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38号文),正式将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行业的“黑名单”里,各地已被要求收紧多晶硅项目,地方未土建的多晶硅项目也已基本叫停。2009年国内的多晶硅产量将达1万吨,但还将至少进口近2万吨多晶硅,扣掉国内产量,还需要进口1万吨。多晶硅缺口明显严重,因此所谓的过剩,是统计口径问题,是规划过剩。

2005~2010年多晶硅产能分析统计

2005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8100吨,而全年总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需求量为16333吨,按照多晶硅65%的比例(其余为单晶),多晶需求量10616吨,缺口2516吨;2006年产量为10800吨,需求为13800吨,缺口3000吨;2007年需求16560吨,产量15100吨,缺口缩小为1461吨;到2008年基本平衡。

2008年中国多晶硅需求是2.5万吨,实际国内只生产了5000吨,还有80%是进口。截止到08年12月,国内已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投资多晶硅项目,已公告的投资额近60亿元,总投资额高达300多亿元。

综合来看,2010年大陆多晶硅产量约达3.5万吨,预计仍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一半还需进口3万吨。2010年1月19日,在北京召开《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座谈会,大概也是为了推出做提前的准备,本报预测多晶硅行业有望回归理性。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制订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首先设定规模门槛,抑制多晶硅行业的热潮发展。再者在《标准》中规定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多晶硅,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引导、支持多晶硅企业以多种方式实现多晶硅—电厂—化工联营,支持节能环保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开发,降低生产成本。

从2010年的行业分析形势来看,全国化企对于多晶硅市场新“动静”:

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全球领先的硅片供应商,也是中国一流的环保电力运营商。集团的多晶硅年产能2009年底达到18,000吨,2010年底预计达到21,000吨。集团已开始建设硅片生产设施,预计2010年底达到2吉瓦的年产能。

在2009年永祥多晶硅1000吨/年多晶硅项目全面达产和通威集团为形成全流程的光伏产业链成立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永祥股份董事会确定了将永祥多晶硅10000吨/年项目扩展至22000/年的战略构架,并决定将于2010年春节后正式启动一期1000吨/年项目的两个配套子项目——年产2万吨三氯氢硅合成和四氯化硅氢化项目并计划。

新光硅业在1月19日参加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企业北京坐谈会。公司将多晶硅生产线设计为高端定位,由于前几年多晶硅市场火爆,太阳能级多晶硅和电子极多晶硅价格相差不多,公司没有立即改进工艺生产电子极多晶硅。目前电子极多晶硅报价在130美元/千克的水平,随着太阳能多晶硅价格的暴跌(40美元/千克左右),电子极多晶硅价格优势凸现,公司2010年将着手高端电子极多晶硅的工艺改进,预计未来电子极多晶硅销售占比能够达到10%左右。由于电子极多晶硅价格较高,工艺改造完成后盈利可观。

绥化宝利光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多晶硅项目总投资2.56亿元,在国内率先将冶金法生产多晶硅技术用于工业生产,具有投资小、能量回收时间短、环境好、生产成本低等特点,能满足制造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需要。

包头市山晟新能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于2009年12月底,建成中国最先进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近日,一期50座单晶硅炉、15座多晶硅炉、20台切片机投入生产。将于2012年形成1000MW的多晶硅、拉单晶(或多晶铸锭)到切片和太阳能电池板相匹配的生产能力,总投入将达到56亿元;企业年产值预计达到100亿元,年上缴税金10多亿元,逐渐成为包头市一个全新产业。

多晶硅行业技术有待突破

多晶硅技术问题一直是备受观注。尽管多晶硅产业的规模、产能之大,可是国内一直对没有技术核心问题而困扰,尤其是从硅原料转化为多晶硅的技术有待空破。据介绍,江苏省氯氢化技术工程中心组建后,将利用江苏中能现有的国内领先的氯氢化技术研发水平与高等院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优势,加快提升光伏行业研发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多晶硅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对徐州市加速形成国际一流的多晶硅生产和研发基地具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