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280兆瓦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在北京开标。在参与投标的13个项目中,参投企业的投标价格探底到0.7元左右,其中最低价达到0.7288元。仅比2009年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0.69元的最低价高出0.03元;较发改委4月为宁夏4个光伏项目确定的临时上网电价1.15元低近37%;距业内人士普遍分析的1元保本价也相去甚远。
2009年敦煌项目招标余震未消,相隔短短1年,招标项目规模扩大10倍,今年国家拿出更大的“蛋糕”来吸引更多企业入场,却成就了一次光伏产业国企和民企的正面交锋。
值得肯定的是,众人期盼已久的光伏项目总算如期开标,只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再一次显现。
国进民再退
“国家队”在这次光伏招标中再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在招标的过程中,共有50家企业递交了135分标书。其中,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参与了全部13个项目的招标,而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参与了8个项目的招标。而从日前唱出的竞标价格来看,各个项目的最低价都被国企包揽,中电投、华能、国电也相应成为最大赢家。
据相关媒体报道,16日唱出的竞标价格,在135份标书中,投标企业给出的价格都在0.7元~1.09元之间,但是13个项目的最低价都在0.7元左右。其中最低价是由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报出的0.7288元。
与此同时,另外12个项目的最低价,也都由国企报出,成为此次开标的特点。其中,中电投集团子公司抢到了七个最低价,华能和国电集团抢到了两个最低价。
事实上,上一轮光伏招标中,“联合体”成为竞标主力。但从目前出炉的最低价报价者来看,与去年不同,国企全面代替了“联合体”。
去年参标的多是以尚德、英利、天合等组件公司为主,而在今年在竞标名单中,很少看到英利控股的影子。较之去年,他们这次选择了作为供应商的方式参与。
“按照本次竞标要求,每个标需要500万元保证金,押金期长达14个月。竞标公司还必须有10%的项目资本金,公司融资方案中,必须有30%的自有资金。”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这些要求都不是普通的民企轻易能够达到的,这也是国企在本次的竞标中形成‘独领风骚’局面的原因之一。”孟宪淦强调。
然而,针对民企策略的改变,孟宪淦认为,民企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民营光伏企业要作为主体去竞标风险会很大。相反,采用混搭和捆绑的方式竞标,这样可以降低风险,使混搭和捆绑的企业风险共担。
同时,据孟宪淦介绍,本次项目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投资企业,采用特许权方式建设管理,特许经营期25年。单个项目不再拆分竞标,但允许竞标单位竞标多个项目,竞标单位要负责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和拆除。
对此,孟宪淦分析说:“与民企不同的是,几个大国企在政策方面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比如贷款方面,国企可以向银行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民企却几乎没有可能。”
不能否定的是,多数央企与电网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成本控制方面拥有民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光伏发电和风电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电力质量无法保证,电网公司是否准许电力进网、准许什么级别的电力进网,将直接决定发电企业的收入。
因此,“国进民退”局面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黑户”依旧无法正身
当此次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公布总规模为280兆瓦时,众多业内分析人士纷纷表示,第二批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和建设将加快我国光伏电站建设进程,通过市场竞争发现合理电价以推进光伏发电产业发展。
但事实上,这种美好局面的出现还尚需时日。
与之相比,有的只是电网公司搅局、国企强势压价……而面对这种再次“低价者得”的游戏规则,民营也只能黯然退场。
自去年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开启后,项目建设呈加速增长态势。虽然一期正式招标项目仅有10兆瓦,但各地政府与国有、民营企业纷纷签订建设合同。据相关机构统计,去年我国光伏发电总规模已达300兆瓦~400兆瓦。
但是,这些没有经过国家招标的项目,特别是民营项目享受的却是“黑户”待遇,部分项目至今无法完成并网,一些已并网项目也无法保证执行国家指导的上网电价。因此,今年年初传出二次招标消息后,民营企业都表示要转战国家“战场”,去享受国家的大好政策。
不过这一次,他们又失望了。
一位参与竞标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唱标,一串串的0.8元、0.9元,这根本不是一般的民企可以接受的价格,我们不退出还能选择什么呢?”
唯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在本次招标的评审过程中,特别赋予了评审专家组新的权力。即专家组将按照项目的利润比例,对招标结果加以限制,价格明显低于成本的报价将无法通过最终的评审。
因此,此次报出的最低价是否能获得专家的青睐,揭晓答案尚需时日。
事实上,针对这次唱标的价格,孟宪淦也有过自己的担心。
在孟宪淦看来,目前企业能够赢利的价格一般都在1元左右,而现在唱出的价格要想赢利还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企业投出的价格都表示他们完全能够取得赢利,那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孟宪淦显得有些无奈。
然而,就在开标前几天,部分企业家在与记者交谈中纷纷表示会理性竞标,真正考虑到未来的赢利状况。同时,众多业界专家也向《科学时报》表示,这次竞标应该不会出现“超低价”的现象,并宣称光伏行业已经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为什么开标后的情况和之前企业所描述的完全不同,短短的时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众多企业的竞标价格作出如此大的变化?
记者试着拨通了企业负责人的电话,当问到上述问题时,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沉默。
从“信心满满”到“绝口不提”,态度的巨大反差,不免让人心生更多的疑惑。
不过,对于这次招标出现的情况,孟宪淦提醒说:“绝对不能永远都这么做,现在国家只是摸底示范,出现什么情况,国家还能够调整。如果项目再一次扩大,肯定就不能这样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