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还是投资?前进,还是提前退出?
这是当前摆在众多浙江太阳能热水器企业面前的一道新命题。
事实上,自几年前国内太阳能热水器从城市被逼转战农村,并由此获得了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第二春”后,来自浙江的太阳能企业便以“雨后春笋般”速度出现,在短短3年内迅速成为继江苏、北京、山东后,全国第四大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大省,并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发展速度等关键性指标上,超北京追赶山东。
投机的致命陷阱
不过,随着今年初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出现“倒春寒”,近80%以上的太阳能企业出现销售同比下滑,而浙江成为“重灾区”,出现了“近半数太阳能企业被迫关门或转型、近三成企业出现了销售下滑或停滞,只有不足一成企业实现微量增长”的尴尬局面。
众多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内太阳能行业,浙江的大部分企业属于“冲得快、跌得也快”,关键就在于许多企业缺失中长期性的战略规划,多是以短期的市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在参与市场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短期刺激市场的行为和手段”,比如“压低成本谋求价格优势”、“假冒名牌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忽视自我品牌建设甘愿为他人做代工”、“忽视质量只求利益最大化”等行为层出不穷。
这些手段直接带来的结果便是,浙江的太阳能企业们在市场形势大涨、发展前景广阔的背景下可以顺势发展。一旦市场遭遇困境,浙江企业们的发展模式便会陷入困境,缺乏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和综合实力,甚至会面临被市场直接淘汰出局的危险。
亦有知情人士指出,在太阳能市场上,浙商对于商业利益和市场机遇的判断力和敏感度远远超过江苏、山东等地的企业,看准了就敢于投入、敢于打破常规,这给国内其它地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和案例。
但对于企业而言,发现商机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中长期内实现企业、市场和社会利益的持续化、最大化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当前,企业数量巨大的浙江太阳能产业中,近半数以上的企业以“贴牌加工”为主,忽视自主品牌的运作,只停留于短期内的“谋取利益”。同时,还有一批企业,虽然坚持“品牌化运作”路线,则采取了“傍名牌”、“租品牌”等手段,穿上“品牌化运营”的马夹,为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专门采取“伪造、假冒”行业知名品牌的恶劣手段,不仅影响了浙江太阳能企业的品牌形象,还直接将整个浙江太阳能行业引入发展的“死胡同”。
未来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浙江地区涌现出了以同济阳光、斯帝特、美大、群升为代表的品牌大企业,同时也不乏“阳港”、“神太”、“高得乐”等行业新军以及“万家乐”、“奥克斯”、“现代”等租用品牌的企业。而剩余的则是众多的“傍名牌”、“手工作坊”等企业,这基本上构成了当前浙江太阳能行业的市场格局。
当前,受“家电下乡”、“产业升级”等政策和环境的影响,国内太阳能行业已提前步入了行业“洗牌重组期”,出现了“品牌化、规模化、产业链一体化”的新趋势。这给正处在发展初期的浙江太阳能产生了直接冲击。
行业人士指出,目前浙江太阳能企业发展时间普遍较短,集中于最近3—5年发展起来的新企业。同时,整个地区的产业链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上的产业制造装备和制造工艺水平仍处在发展期,未来仍面临较大的升级空间。最为关键的是,对于当前众多的浙江企业而言,到底是致力于太阳能产业的长期发展,还只是谋求一时的商业利益,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升级。
资深品牌营销专家冯洪江指出,“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通过鼓励和推动一批大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逐步提高浙江太阳能行业的进入门槛。同时,对于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假冒伪劣’和‘傍名牌’等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最终,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和产业链布局,构建起属于浙江太阳能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摆在众多浙江太阳能企业面前的困难和挑战还有很多,但首要任务则是解决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策略的问题,即到底如何看待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又将通过何种手段和方式来实现企业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