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行业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
欧债危机和美国双反案让企业雪上加霜
从2006 年开始,我国光伏行业连续4年产能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2011 年,光伏行业遭遇“严冬”:产能过剩、欧债危机加剧、多国削减给光伏产业的补贴……全球光伏市场不景气的状况凸显。
光伏“火箭”中途“脱轨”下降
进入21世纪,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常规能源供应短缺的背景下,太阳能发电受到投资方青睐。从2006年至今,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刺激下,我国光伏产业投资居高不下。目前,我国有多家世界级光伏企业。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光伏企业中,我国有保利协鑫、茂迪、天合光能、无锡尚德等4家,世界排名分别在第2、5、7和8位。2011 年11月25日,广东核电集团和保利协鑫能源公司宣布,将建设总装机规模100 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该电站将建在山西省大同,成为世界装机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发电项目。然而,2011 年11 月,我国10 家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8家企业三季度亏损,两家赢利企业的利润也比2010年同期下降七成。半年来,在拥有全球60%组件产能的我国光伏行业中,有50家企业倒闭。
遭遇产能过剩、欧债危机和双反案“三只虎”
近年来,投资热导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2005年,我国每公斤多晶硅价格在66 美元,但2007年12月,其价格已升至每公斤400 美元。同时,光伏产品的价格随之攀升。在高回报的诱惑下,大量资金涌入光伏行业。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数量不到100家,而目前多达500家。仅江浙一带,就有许多纺织企业转行投资光伏产业。从光伏发电装机方面看,全球光伏组件需求量在1170万千瓦,而我国的相关产能达3000万千瓦,供大于求。
欧债危机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影响较大。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洲,欧债危机导致产品需求量急剧下降,产品价格下跌,光伏组件价格跌幅超过50%。浙江光伏企业专家认为,欧元区银行是光伏电站和屋顶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希腊债务危机加剧后,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受到影响,各国政府削减财政开支;同时,资本金的比例提高,让欧洲银行业不得不改变投资策略,减少对光伏项目的投资。而在2010年,欧盟光伏装机量占全球光伏行业新增装机量的80%,欧盟成了光伏产品的主要市场。
在美国,七大光伏企业提交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申诉,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征收超过100%的进口关税。对此,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已立案。一旦七大企业申诉成功,我国75家光伏企业的对美出口将受到影响。“对我国企业而言,更可怕的是‘双反’案引发的连锁效应——如果欧盟也提起诉讼,我国企业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业内人士表示。
正视市场规律,改变“两头在外”的结构
“严冬”来袭,是否表明我国光伏产业进入衰退期?“一些企业亏损、倒闭,是‘市场之手’对过度投资的调节,也是企业优胜劣汰的必然。几年后,光伏产业将迈入成熟期。我国光伏企业要尽快改变‘两头在外’的结构。”专家说。“ 两头在外”指原料和市场都依赖国外。在原料方面,尽管我国是硅原料出口大国,但多晶硅提纯的核心技术掌握在7个国外厂商手中,这些厂商垄断了全球多晶硅原料供应;在市场方面,2011 年我国光伏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光伏产品主要销往国外—— 国内光伏发电安装量少。“原料供应被国外生产商垄断,终端市场也在国外,我国光伏企业受制于人,抗风险能力差。欧美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
苦练内功,光伏产业或迎来“春天”
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有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降,电站建设速度提高,新政策给国内光伏企业打了一针“强心针”。有关专家指出,我国企业要苦练内功,完善产业链。具体来说,在上游领域,企业要控制好原料质量及其成本价格;在下游领域,企业要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产品转化率。“在经过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和补贴扶持的发展初期之后,‘严冬’会推动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最终光伏行业会进入低成本时代。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度过‘严冬’。”业内人士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