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聚集光伏产业链仅占的“10%”

   2011-12-12 新华网
69
核心提示:光伏行业目前陷入低潮已成共识。不久前,记者走访光伏企业,虽然感受到国际市场形势给光伏产业带来的寒意,但更多的体会是,无论

 光伏行业目前陷入低潮已成共识。不久前,记者走访光伏企业,虽然感受到国际市场形势给光伏产业带来的寒意,但更多的体会是,无论何时,持续创新、提高研发能力总会给企业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1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的安徽颐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年轻民营企业,主打产品为光伏逆变器和高压变频器。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已是中国目前光伏逆变器产品系列最齐全,各类认证最多的企业,年产光伏逆变器1000MW。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组建之初,创立者对光伏产业市场进行了详细调研。“当时是2006年,组件的资金和技术门槛较低,200万就可以起步;硅冶炼投入高,需要上亿元;系统集成技术含量不高,而且当时都是出口。公司管理层是搞半导体出身,最终我们选择了和专业相近而且技术门槛更高的逆变器。”公司总经理谢富华对记者说。

在车间内,记者看到,小型的逆变器和家庭用的热水器一般大小,而大型的逆变器个头庞大,有一人多高。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逆变器价值只占10%,并不惹人关注,实际上逆变器技术含量很高,例如对温度的控制:温度过高时,很容易烧坏线路。不少地面电站的项目操作中,由于逆变器使用不当,导致短路起火和逆变器失常不工作,造成很大损失。

做逆变器需要钱,但只有钱还不够。“必须要对实验室的技术搞二次研发,才能实现产业化。很多投资人不了解这一点。据我所知,很多温州人搞逆变器都失败了,因为他们寻求的是短平快。当初成立公司时,我们预测逆变器市场需要3年才能爆发。在3年里,我们专注充实和完善产品结构,谋求厚积薄发。”谢富华说。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产品研发时,竞争对手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目前颐和的产品在整体性能上没有太大差别。“我们测试过全球知名度的前三位企业的产品,从技术性能指标上我们不输给他们,当然,在工艺水平上尚有差距,在品牌上也有较大差距。”

车间里,工作人员打开一台大型逆变器的“门”,对记者说:“这叫板金,别看就是一扇门一样,这都是进口的,是国外公司的专利产品。”

“国内不能做吗?”

“能做,但是质量不行,安装的工艺也达不到标准,打开时会晃。还有电容、开关,我们用的都是国外品牌。寿命长,质量有保证。现在一些关键的器件是被国外厂商所掌握的。”

“那成本呢?”

“我们的配件几乎和国外一样。但我们的成本是国外同行的70%左右,有些产品甚至是他们的50%,因为人工便宜。如果这些器件都实现国产化,成本会降低更多。”

质优价廉是颐和短短几年内脱颖而出的法宝,研发能力是企业取胜的关键。颐和以前主要销售的是面向国外用户的中小型逆变器,如今随着形势改变,市场已经转向国内,产品以大型并网逆变器为主,这是由国内外市场的区别决定的,但是要实现这个转变,背后需要强大的实力做后盾。

“一些企业并没有这个实力,因为大型逆变器对研发能力和检测水平要求更高。比如这个恒温恒湿实验室,有的企业就没有,连实验室都没有,怎么做检测呢?”

虽然主要出口地欧洲市场萎缩影响了产品销路,但是对未来,谢富华并不担心。“自从国家鼓励政策尤其是标杆电价出台后,国内光伏市场有了很大起色,填补了欧洲市场的空缺。前段时间,我去了德令哈、格尔木,那里真的是热火朝天,光伏项目一个连一个。所有行业大腕都在圈地、施工。据我所知,光青海一个省就提出十二五的目标是22吉瓦,这个力度是很大的,我认为这个目标也是可行的。”谢富华对全国尤其是西部光伏前景充满信心,“现在西部光伏电价成本不到8毛,1.15元的电价很有吸引力。关键是电网要坚强,要有消纳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