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江苏和韩国的300多位官员、学者、企业家近日汇聚无锡,不约而同聚焦同一个话题:经贸合作的新空间在于绿色经济。
优势嫁接
让光伏太阳能“用得起”
随着绿色低碳之风劲吹,中外人士判断,未来全球的光伏太阳能需求将持续旺盛。尚德电力总监陈晓东列举数据:2000年,全球光伏需求为6000兆瓦,去年增加到16000兆瓦,而到2014年将达30000兆瓦。
光伏走俏为前道多晶硅生产带来利好。但硅材料著名企业韩国OCI株式会社金起弘认为,近年来多晶硅产能的迅速扩张,普通多晶硅将供过于求;而高纯度多晶硅和半导体级多晶硅因为效率高、成本低,伴随着一批高效太阳能电池企业的新扩建完成,其短缺现象至少将持续到2020年。如何突破制约太阳能光伏应用的成本瓶颈?各方人士建议,中韩双方要善于相互“拿来”,将韩国的多晶硅品质、半导体产业和高技术人才优势,和中国的价格竞争力、大规模投资和迅速实施能力优势“嫁接”。
用“两点对接”
取代曲线进口
韩国建国大学教授许铎说,韩国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发电技术70%用来出口,技术重点正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中国的新能源投资规模已居全球之首,风电发展最快、市场最大。在风电领域,两国可以开展产业技术、认证转标化、联合开发等方面的合作,集成韩国绿色技术和中国产业竞争力优势,尽快形成协同效益。
我国风电场在崛起,风电装备企业也越来越多,但令人遗憾的是,核心部件主要靠进口,通用、西门子等国外大企业各分“一杯羹”。而据韩国太熊集团张喜相透露,其实这些出口中国的产品,包括法兰、齿轮、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大多来自太熊集团。张喜相问:中国风电业为何不能与韩国同行“两点对接”开展合作呢?他建议,先建立工程公司和材料制造公司间的商务网络,共谋开发新材料、节省成本的双赢方案。
新能源汽车
同样企盼合作
如今新能源汽车名目繁多,但都未成气候。寻找新能源汽车突破口,成为论坛的另一个重要话题。
韩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正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理事尹皙铉表示,用电动机替代发动机,以气体氢为燃料,用燃料电池形成的电力为动力源,氢燃料电池汽车排放的不是尾气而是水蒸汽。实践表明,氢燃料汽车平均油耗比内燃机改善2.3倍左右。未来三年,将研发生产2000辆第二代燃料电池汽车,最高时速160公里,续航里程635公里。现代集团目前已与挪威、瑞典、丹麦、冰岛等签订推广协议,在这方面,尹皙铉也同样期待与中国展开合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