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2012年国家将开启智能电网建设的大市场,微网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其技术将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光伏电微网技术逐渐被广泛地关注,主要是因为光伏电微网技术具有即发即用、无需储能、适用性强、效益明显等优点,所以已被普遍地认为是在目前情况下较为适合实际运作的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光伏寒冬将至太阳能业的处境“卑微”
2011年12月初,作为资本市场上反映灵敏的研究与操作者,多家券商陆续发布了对光伏行业的研究报告,几乎不约而同地都用“寒冬将至”来形容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当下处境。
如果说,近段时期以来此起彼伏的巨头企业的破产传闻、行业的近7成产能闲置、太阳能电池组件跌价60%等,都还是属于“阵痛”的话,那么日前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保护战却更使我国的光伏行业感到了“令人胆寒”。这是因为,近几年来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强劲需求来拉动的光伏行业,其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也已经相当地高,一旦国际市场上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逆变成为了需求的制约因素,并且使实际需求出现了明显的萎缩,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片“寒冬”?
光伏产能已经大量闲置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的预计:2011年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的总产能,已经超过了2011年全球总装机容量的50%。
产能的严重过剩,直接导致了在被称为光伏“双子星”的浙江和江苏两省,光伏组件企业暂停运作的例子已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光伏行业业内的巨头企业在不久前也频频地被卷入“破产传闻”。
例如,2011年10月初,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江西某企业被传“可能申请破产保护”;2011年10月22日,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企业无锡某企业“将会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也是不胫而走。传言虽在随后遭否认,但国内光伏行业两大标杆企业先后陷入“破产传闻”,无疑勾画出了光伏行业已是风声鹤唳的惨淡现状。
还有,据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在浙江的374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已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环节,停工的企业甚至达到了70%-80%。
而浙江太阳能协会的秘书长在2011年9月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也证明了这一点。据这位秘书长介绍:“在2010年新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中,目前有70%的企业在观望,这些企业还未开工投产,只处于设备调试阶段,因为一般厂房设计、运送设备等基础建设的周期是半年到一年。”
海外市场情况起了变化
综观近几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悬于我国光伏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是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
2011年,伴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原本几个应用大国连续削减补贴使得终端装机需求明显萎靡。其中,德国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的装机容量被下调15%;意大利将原有的上网电价补贴削减了4%~11%;捷克从2011年起对已建的光伏电站增收26%的税费。
由于上述这些欧洲国家占据了全球总装机容量中超过70%的份额,需求的明显萎靡必然也就引发了光伏组件的直线下降。例如,据知名报价机构PVinsights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1月16日,多晶硅的均价已跌至33.6美元/千克,相比2011年初时的90美元/千克,跌幅已达到了62.7%。
而更使光伏行业感到“令人胆寒”的是,在曾经被许多业内人士寄望于能够接过欧洲的需求接力棒的美国光伏市场上,一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空前“指责”正甚嚣尘上。
例如,2011年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国King&Spalding律师事务所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作出了初裁:以大反差票数,毫无悬念地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这就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在迎战美国“双反”漫长战役中的第一战已“告负”,“寒冬”已进一步地逼近。[page]
扩大内需不能靠“等”
虽然业内人士基本上都清楚,悬于光伏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是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也明白“破剑之道”就是必须要培育相对稳定并能够实现稳步增长的内需市场。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清楚也好、明白也罢,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却是“观望、等待”。观望什么?等待什么?说穿了,就是“观望大市场、等待好政策”。并且,理由还冠冕堂皇“国内尚未形成完整垂直的产业链”。
实际上,光伏行业内需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而相关的支持政策也在不断地出台。例如,2011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光伏发电统一的上网标杆电价,曾一度被视作启动国内消费市场的讯号。
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支持政策也不断出台,还要等什么?回答看似也“理直气壮”——等相配套的光伏发电上网政策、等国家电网并网收购的硬件条件成熟。
确实,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后可能会对现有国家电网的运行稳定性、潮流分布、电能质量、继电保护等方面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并且在程序与调度等方面也相当复杂。例如,在西部一些地区所建设的光伏电站,并网时需要进行升压,所以必须要有升压站和输电线路与之相配套。
还有,虽然国家电网“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部署已逐步具体化,智能电网的改造工程也已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但改造工程的全面完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扩大内需不能靠“等”,因为扩大内需并不是只有“并网”这一条路,还有“微网”之路可以走。
“微网”阳光逐渐出现
从应用的类型来看,可以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由国家电网进行并网收购;二是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完全自用与消化;三是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在用户侧与电网输电合并使用。
而从应用条件的角度来分析,若由国家电网来对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发电进行并网收购,那么为了避免国家电网受到冲击或污染,就必然要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并网程序、定价程序和较高的技术门槛;如果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完全的自用与消化,则就必须要建设与光伏电站所配套的储能装置,而储能装置的建设不仅投入大、安全保障要求高,并且也较难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基于上述的瓶颈原因,所以近年来“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在用户侧与电网输电合并使用”(光伏电微网技术)逐渐被广泛地关注,主要是因为光伏电微网技术具有即发即用、无需储能、适用性强、效益明显等优点,所以已被普遍地认为是在目前情况下较为适合实际运作的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例如,与近段时期光伏行业“寒冬将至”处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伏电微网的推广应用则可以用“阳光灿烂”来形容,“小微网、大市场”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朗。如以光伏电微网应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的上海奇亚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近期的经营情况来看,工程项目应接不暇,经营业绩成倍增长,并且所承接的光伏电微网应用项目因为效果明显而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多方努力化解“寒冬”
无论是从确保我国实现节能减排既定目标、扩大内需使太阳能光伏行业得到实质性稳定支撑等方面来看,还是从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已经具备的实力、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前景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利用,尤其是光伏电微网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的条件已经成熟。
例如,美国TESSolutions的董事长JamesLi先生在详细考察了上海奇亚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所承接的光伏电微网应用项目后认为:光伏电微网技术着重于从“系统集成”方面来切入分布式发电,不仅适合于在目前情况下进行实际应用,并且在未来也可与智能电网进行融入,既具实用性,更具前瞻意识。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虽然“小微网、大市场”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朗,但光伏电微网的被认知度却依然很低,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在光伏电微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推广企业“单打独斗”的身影,而并没有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力,从而出现了“微网阳光还难以化解光伏寒冬”的情况。
所以说,“微网阳光能否化解光伏寒冬”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力,因为只有多方努力形成了合力,“微网”阳光才能够化解光伏“寒冬”,才能够使“红海”逐渐变成“蓝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