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屋顶光伏系统建设将大规模启动

   2011-09-27 中国联合商报
57
核心提示:近日,记者获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屋顶光伏系统的建设目标作了具体设定:2015年计划达到300万千瓦,2020年

近日,记者获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屋顶光伏系统的建设目标作了具体设定:2015年计划达到300万千瓦,2020年则计划达到2500万千瓦。

基于规划透露出的种种利好消息,分析人士亦纷纷看好太阳能行业板块的发展前景。不过,源于对光伏市场欠成熟的担忧,业内人士认为光伏制造商的“钱景”还有待时间去培育。

国内屋顶光伏发电较晚

虽说我国是一个光伏产品制造业大国,却是光伏发电市场小国。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尽管我国太阳电池产量在2009年已占全球产量的40%,但光伏系统安装容量仅占全球总量的2.4%。

其实,屋顶光伏电站利用形式目前约占全球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90%。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如英国“绿色住宅”建筑计划,美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及欧洲百万屋顶计划及其框架下的德国“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等。我国现有房屋建筑中,可利用的光伏发电系统面积约186亿平方米。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市场中,最具潜力的领域是农村屋顶,其次是南向墙面和城市屋顶。考虑到对高成本的承受能力,光伏发电应首先在经济承受力强的城市区域发展,再推广到农村区域。

在中国,继财政部2009年推出“太阳能屋顶计划”与“金太阳示范工程”,很多地方也制定了配套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和屋顶计划。政策利好,使光伏发电建筑市场发展迅猛。

据悉,江苏淮安楚州开发区1.5MW太阳能光伏屋顶项目、全球最大单体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项目——南京南站10.67MW光伏屋顶项目、天津滨海新区首个光电一体化建筑——北塘社区服务中心25.1MW光伏发电建筑示范项目、北京市“阳光校园”光伏屋顶项目相继开始实施。截至2009年底,全国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约34.2MW,占光伏发电总装机的20.1%。

这意味着,光伏电站在中国的市场空间相当大,还有待我们去挖掘。

示范项目进程不尽如意

尽管如此,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国内的推广仍显不足。

据了解,“金太阳示范工程”(90%项目为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即屋顶太阳能电站)过去两年启动的近60万千瓦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只完成30万千瓦左右。“十二五”规划提出3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相当于在目前基础上增长9倍,而到2020年实现25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则相当于是目前规模的80多倍。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衍鹏表示,2010年末,屋顶光伏占光伏总装机容量的28.8%,结合光伏“十二五”规划总装机容量的目标看,2015年光伏屋顶计划占比与目前基本持平,预计产业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3.5%。而2015-2020年,屋顶光伏产业将成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核心,其装机容量将达到总装机容量的一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2.8%。

分析人士指出,屋顶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或将带来晶硅和薄膜等光伏电池技术的市场调整。陈衍鹏认为,尽管晶硅是目前行业主流,但由于薄膜电池柔韧性强的特质,其在BIPV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具有优势。加之薄膜电池成本相对较低,转换效率不断提升,未来薄膜电池厂家或将享受到更多的利好。

光伏春天咋暖还寒

光伏产业似乎“钱”景无限。不过,专家们并非一致表示乐观,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光伏产业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光伏产业的高风险性。

能源经济学者、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博客上表示,尽管我国出台对光伏产业的利好政策,但未来光伏产业市场还存在不确定性,光伏制造商的春天不一定到来。

林伯强称:“所谓国内光伏发电产业迎来的春天,不一定是光伏制造商的春天”。至于光伏产业不确定性的原因,林伯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国内光伏制造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一大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进入光伏制造业领域,在海外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对光伏制造商是不小的考验。

其次,在国内市场启动后,很可能对光伏行业带来比较大的变化。

最后,近期被认为光伏行业最大利好的光伏发电统一上网电价,可能有问题。发改委光伏发电的全国单一电价的好处是简单,但可能导致资源比较好的地方集中建设,基本上是西北部,将对电网形成很大压力,如果不解决电网成本问题,可能走上风电的老路。充分估计电网的输配成本,是避免光伏出现类似风电的上网难问题的重要保证。随着光伏发电的规模发展,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将不断加大。

因此林伯强认为,“未来光伏产业市场还存在不确定性,既不能太寄希望于各地市场的成熟,同时也不该将目光完全放在扩容产量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