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光伏企业期待先“治标”

   2012-01-05 中国科学报
43
核心提示: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过剩、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可谓是内忧外患的一年。为了摆脱这种不景气

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过剩、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可谓是“内忧外患”的一年。

为了摆脱这种不景气的局面,国内光伏专家给出了创新技术、提高转换率、提升产品品质等“药方”。

但是,这些建议虽然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光伏行业现状,对于企业来说,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于当前资金与技术储备都不太充足的大部分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可谓难解“燃眉之急”。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中国光伏企业希望先“治标”,再“治本”。

山东润峰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步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光伏急需解决的外部问题有二:一是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前景的不乐观估计;二是国家关于光伏企业的政策相对不稳定。他认为,应从转变金融机构观念以及调整国家政策两方面来入手。

融资陷入“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光伏企业融资的难度正在逐渐增大。投中集团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共有6家光伏企业成功上市,融资总额为11.16亿美元。而截至2011年11月,则只有3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总额仅为5.44亿美元,融资数额下降了一半多。光伏企业融资难度陡然增大的情况可见一斑。

针对该情况,王步峰表示:“目前光伏企业融资与贷款已经近乎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状况。”

据悉,2011年光伏行业的不景气与并网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两方面因素影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该行业前景的预期,使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投资和放贷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导致许多光伏企业缺乏流动资金。而光伏企业资金的匮乏又导致其无力承担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入,这又对改善光伏产业的市场结构乃至发展前景十分不利,反过来又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前景的预期与投资、放贷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难题。

王步峰呼吁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应采取放宽对光伏企业资金限制等措施,来首先促进这一难题的解决。

“毕竟,光伏产业的前景是无限的。”他认为,目前光伏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等问题只是暂时的。一方面,在目前的全球消耗能源比例中,太阳能所占据的份额微乎其微;另一方面,“除非能够开发出比太阳光更好的新型能源,否则从长期来看,光伏产业永远不会出现过剩”。

产业政策有待稳定

除了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支持力度欠缺之外,王步峰还认为,目前国家对光伏产业的相关政策有待稳定。“曾经在一年之内就新增300多家光伏企业,这很大程度上是之前国家政策照顾的结果,现在政策又开始限制光伏企业的发展。政策的频繁更改,使得不少光伏企业对今后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很难制定出具有长远性的规划。”

王步峰表示,近几年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对光伏企业给予了很大支持,今年1月1日,润峰集团在甘肃省武威市正式启动了500兆瓦光伏生产和发电项目,年内,还将在其他地区自主投资建设600兆瓦光伏电站,但是他最希望的,是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尽快明确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有效期限。

据了解,2011年7月24日,国家公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规定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且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准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除西藏仍执行每千瓦时1.15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

但是,针对该上网电价的有效期限,该政策只是说明:“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

王步峰认为,这种语义含糊的表述使光伏企业难以预计长期的生产利润,导致无法确定未来的生产规模,增加了其健康发展的难度。“像欧洲,政府一般明确规定上网电价有效期限为21年,这就使光伏企业能够明确计算出其未来近20年内的产量,以获得最佳的利润。所以,这一点还是需要我国学习和改进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