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一两年来太阳能光伏这种新兴的能源利用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客观来讲,欧洲区域仍然是终端市场的重心所在,但新兴市场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确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新兴市场中,除了以往经常看到的北美、东亚等区域之外,东南亚、南美甚至非洲等地也日渐成为一股更新锐的力量。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指出,终端市场的容量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光伏产品的巨大需求,而这也是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光伏制造厂商疯狂扩张产能的最直接原因。不过,正如终端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一样,制造环节也逐步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趋势,韩国几大厂商近来在多晶硅环节的快速布局尤其引人关注,甚至说全球多晶硅产业“韩”流来袭也不为过。
据公开资料显示,继全球三大多晶硅厂商之一韩国OCI宣布2012年将其多晶硅产能提升至6.2万吨之后,其他韩国企业也是蜂拥而至。2011年2月韩国三星集团宣布将通过分公司三星精密化学与美国MEMC公司合作在蔚山建立规模达1万吨的多晶硅工厂;2010年韩国Kospi 200指数排名第三的韩华化学4月初则表示,公司计划斥资1.04万亿韩元(即9.55亿美元)用于建造一座多晶硅工厂,从而实现五年内销售量翻番的目标;随后不久,另一家韩国企业熊津集团则表示,该集团计划斥资8000亿韩元(折合美元为7.34亿),希望到2013年能推动多晶硅的产量增至17,000吨。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指出,如果说2008年前韩国厂商涉足多晶硅领域还称得上凤毛麟角,那么随着金融危机中欧美多晶硅巨头的扩张步伐不得已而放缓,韩国厂商便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迅速上位。而在这其中韩国OCI的扩张步伐尤为迅速。
在2009年7月1期工厂完工并拥有6500公吨产能之后,韩国OCI的扩张步伐并没有停止,其宣布自2010年6月开始对公司位于韩国全罗北道群山市(Gunsan, Jeollabukdo, Korea)的工厂进行增产扩建,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实现3.2万公吨年产量,总成本将达2200亿韩元(约12.76亿人民币),直至2010年底韩国OCI再次宣布2012年将其多晶硅产能提升至6.2万吨。
或许是受到韩国OCI快速扩张的带动,之后便有了三星精密化学、韩华化学、熊津集团等其他韩国企业在多晶硅领域的快速布局。而对于这一点有韩国媒体分析,韩国企业倾向于多晶硅投资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领域不会被中国压制,可以取胜。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认为,从现阶段来看,虽然中国多晶硅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全球多晶硅市场的话语掌控权还很远,因此,韩国企业在多晶硅领域的投资短时间内不会被中国企业压制确实是事实。
不过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并非是中国企业,而是以挪威REC、德国Wacker、美国Hemlock为代表的传统七大厂商。因此,韩国厂商现阶段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确实是避开了中国厂商的围追堵截,但能否真正在全球市场取胜还有待时间验证。
反过来看,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对于中国光伏厂商来讲,还会有多方面的利好。首先,在中国光伏产业的“多晶硅之殇”还将持续存在下去之时,韩国企业若能强势崛起,这对于打破传统七大厂商的垄断地位,分散中国光伏厂商在原材料进口方面对于欧美少数地区的严重依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更多竞争者的涌入,势必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也必然会迫使各大企业纷纷在成本控制方面再下功夫,而这也是整个光伏产业链成本下降的最关键点。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指出,经过上述分析,如果现在就给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下定论,称之为“‘韩’流来袭”恐怕并不恰当。韩国OCI确实已经在全球多晶硅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这并不代表韩国多晶硅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立足。
这一点,或许恰似2005年左右无锡尚德在全球光伏制造环节的异军突起之势,但中国光伏产业真正在全球市场立足,应该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情。那么,以2011年为基点,多晶硅领域真正的“‘韩’流来袭”会在何时到来呢?您认为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