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欧美光伏订单全面转向中国?

   2011-03-21 扬州晚报
55
核心提示: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数家日本主要光伏企业宣布停产,占据全球市场近30%份额的日本光伏业遭到重创。与此同时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数家日本主要光伏企业宣布停产,占据全球市场近30%份额的日本光伏业遭到重创。与此同时,由于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问题,引燃了全球核电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目前人们关心的是,日本光伏业可能留下的订单缺口,将由谁来弥补?核电被质疑的背后,是否代表着其他新能源力量的崛起?

福岛核电站的危机,让日本乃至全球都陷入对核电的反思阶段,光伏这种安全的清洁能源可能在未来取代核电主导地位,在灾后重建中,日本对光伏的需求可能更为迅猛。

日本光伏业遭重创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9.0级大地震和之后不断的余震,已使日本的京瓷、夏普、三洋等光伏巨头的大部分工厂处于停产状态,迄今为止,尚未有恢复生产的迹象。

3月14日,京瓷集团位于福岛、山形、郡山的三处工厂宣布停产。京瓷集团一位人士表示,机器设备没有遭受损害,但鉴于余震强烈,目前尚无恢复生产的计划。“因为电力供应短缺,今年8200吨产能估计是无法实现了。”

三洋集团目前也已进入灾害评估阶段。

而日本多晶硅巨头M.Setek的工厂基本上都坐落于日本的重灾区,受灾最为严重。目前,M.Setek关闭了位于仙台的硅片工厂,其位于核泄漏地区的福岛县相马市的多晶硅工厂也被关闭,至此,其产能30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和年产能120兆瓦的单晶硅生产线全部停产。

在M.Setek大规模关闭工厂之后,其大股东台湾友达光电发表了声明,表示“工厂恢复生产的时间也将视城市基础实施重建的情况而定”。

欧美客户订单流失

因为地震造成电力短缺,至少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很多工厂无法恢复生产,这将造成众多欧美客户毁约,订单流失。

一位在欧洲从事光伏电站投资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在欧洲整个光伏电站建设有严格的时间表,投资者多数是向银行贷款,工期紧张,如日本光伏电池制造商无法按时间交货,这些投资者必然将会撕毁协议,转向其他光伏电池生产商。

“欧洲和北美很多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商所储备的多晶硅原料大多在半个月左右,日本工厂如果不能按时间供应硅料,必将拖累这些电池生产商的进程,进而去寻找新的多晶硅供应商。”上述人士进一步解释说。[page]

订单流向中国市场?

“目前,日本光伏行业的产量占全球的20%—30%,这在短期内将造成多晶硅价格和电池价格进一步上涨。”英利集团的人士表示,因地震从日本企业流失的订单大部分会转向中国,现在没有比中国制造的光伏电池性价比更高的了。

“因为很多日本企业刚刚宣布停产,所以现在订单还没有立即转向中国,不过相信在半个月后,这

种趋势会很明显,显然,那些欧美客户等不起。”一位国内大型光伏电池生产商说。

该人士表示,目前在欧洲光伏市场60%—70%都是中国企业的份额,而剩下的被日本企业所占据,日本企业与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本来就已处于劣势地位,而这次地震将会使得日本企业丧失更多的市场份额。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表示,“此前日本低估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实力,比如技术瓶颈方面,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等人也都是留洋回来的,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使得我国光伏企业在技术上也接近了日本的水平。”

未来较量更加激烈

在日本地震导致光伏企业停产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光伏板块却借题发挥,出现了上涨的火爆行情。3月16日,江苏阳光、中环股份、特变电工、天威保变等均涨势喜人。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因

日本光伏企业停产而热捧中国光伏题材对企业而言是好事,但不是可持续的,在未来,日本始终是中国光伏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

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扶持本国光伏产业。来自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显示,2009年度日本在太阳能光伏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达到20亿日元,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0亿日元。

同时,日本一些工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同中国竞争,也将工厂迁移到东南亚等国。其中多晶硅生产大厂德山集团就宣布,将于今年在马来西亚建设世界规模级多晶硅项目。

虽然中国光伏行业无论在上游多晶硅还是下游电池领域的技术都已接近日本企业,但在质量、稳定性上仍与日本企业有一定的差距,而在关键的光伏制造设备上,中国几乎都是来自进口,而日本的企业都是自主研发的。

李胜茂也认为,此次福岛核电站危机之后,将改变日本政府对核电的看法,未来对光伏的投入只会更大。日本企业也必将向底盘不稳的中国企业发起猛烈的反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