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在为吃不起大蒜、生姜而大惊小怪的时候,多晶硅材料的涨幅足令其笑看几元几角闹腾着的“糖高宗”、“豆你玩”。顶了一年“过剩”帽子的多晶硅,似乎正在用涨价这种最直接的形式表达它的不解与郁闷。
说不清的“过剩”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去年年底针对多晶硅是否过剩,工信部与科技部大相径庭的两份报告依然记忆犹新。尽管最后国务院以一纸《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做出了裁定,但仅仅一年以后的行业价格态势,却对这份简称“38号文”的政府决议提出了大大的质疑。
“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回顾38号文的论述,多位光伏行业专家一开始就明确地指出,国内一半以上的多晶硅还需要进口,何来过剩。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近日更是直接表示,国内多晶硅产业产能过剩、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极大影响了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光伏产业的复苏。
数据显示,尽管去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已占到世界18%的份额,依然满足不了整个国内市场对多晶硅的需求。去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1.6万吨,缺额达45%;今年需要5万吨多晶硅,而国内只能生产3.5万吨。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中国进口多晶硅数量达到2.1万吨,占国内总需求的55%;而进入2010年,进口多晶硅数量更是猛增,各月同比增长均在100%以上,至2010年10月,我国海关报关进口的多晶硅数量已经超过3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超过4万吨。
“国家试图通过提高门槛以提升产业水平和企业质量,但现在看来,选择的时机有些不太合适。”国内某大型民营光伏企业的人士曾对记者表示。
如今,在现实的行情面前,“过剩”的声音日渐沉寂,只剩下那段说不清的回忆。
拥硅为王的复辟?
在业内专家看来,硅价大幅波动的原因首先在于需求超预期,而供给却低预期。据光大证券发布的报告分析,对2010年新增装机的一致预期,已经由年初的9GW上调至14GW。而在去年我国多晶硅“产能过剩”质疑之下,国内多晶硅产能释放进程低于预期,多家主要企业的多晶硅项目均延后投产。在需求超预期的今天,国内硅料供给显得紧张。同时,由于大厂的主要销售模式是长单订货,流落在市场上的散货数量较少。[page]
而导致涨价的另一个也是日益变得重要的因素,便是半导体产业横刀夺爱式的强劲需求。这将在未来几年内对整个行业带来巨大影响。
“2013年,全球光伏产能将达到35—45GW,以每瓦消耗6克硅来计算,这需要多少硅料?而同时物联网、智能电网和互联网等将面临升级换代,这又需要多少半导体级单晶硅料?这个缺口太大了!”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说。
据悉,日本OTC公司就已将光伏厂商从其供应客户的名单中删除,该公司生产的高纯硅全部以更高价格销售给半导体厂商。而国内不少企业表示,随着价格的节节攀升,度过了金融危机低迷时期的国外硅料供应商又开始拿出签订限制性长约等不公平手段,表露出以往拥硅为王的迹象。
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有人已经做出100美元的预估。“欧美日的7大厂商都已经加速扩产,如果中国企业不迅速作出反应,从2012年开始就将受到外商钳制,甚至走向萎缩。”苗连生表示。
依靠自己把握未来
在此轮价格上涨中,国外主要硅料厂商获得了丰厚收益。据业内人士推算,按照平均进口价格70美元计算,国外厂商成本按照30美元计算,国外厂商今年已经从中国赚到了16亿美元的利润。而国内厂商则损失了利润140亿元,国内减少GDP产值260亿元。考虑海关增收的33.6亿元增值税,国内税收净损失45.6亿元。
这可谓中国光伏产业现状的真实注脚。外商占据着产业链上游环节,其技术壁垒高,投入大,量产时间长,市场风险也高,必然应享有较高毛利率。中国光伏近两年的突然繁荣,多半依靠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晶硅价格大跌等造成的下游毛利率提高。因此,当产业链各环节盈利能力逐步走向合理化回归的时候,中国光伏若不想再次受制于人,就必须依靠自己把握住未来。
所幸的是,大部分的中国企业一直保持着清楚地认识。之前,尽管以38号文为代表的官方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束窄了企业扩充产能的宏观政策环境,但国内主要光伏企业对于市场价格的变动,普遍有着心理准备和积极扩大产能的实际应对。而在未来,积极获取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加强产业先进技术的研发创新,促进国内庞大市场的启动,将是中国光伏需要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