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内光伏产业链有待整合

   2012-02-23 中国商报
69
核心提示: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过得并不轻松,在遭遇欧盟多个国家消减光伏补贴的同时,美国又发起针对中国光伏行业的首个双反调查,这让本已

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过得并不轻松,在遭遇欧盟多个国家消减光伏补贴的同时,美国又发起针对中国光伏行业的首个“双反”调查,这让本已进入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美国执意要继续推动光伏“双反”调查的做法引起了国内企业的剧烈反应,国内光伏产业界一致向商务部呼吁,要求针对美国企业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多晶硅产品展开“双反”调查。一时间,“反制”呼声此起彼伏。

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矛盾凸显

2011年11月25日,中国商务部已公开发布了“对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的部令公告。无论是巧合,还是对美国商务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相继发起针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产品“双反”调查的回应,进入2012年后,中国光伏产业在磕磕绊绊中逐步回暖。

2月份,并不浪静的光伏产业再次出现涟漪。作为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环节,洛阳中硅、江苏中能、陕西天宏、赛维LDK等4家企业向中国商务部正式提交了申请,要求对美国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其目的是为了配合下游光伏同行,对美国“双反”行为进行“反制”。

出人意料的是,处在光伏产业链下游的厂商却丝毫不为所动。业内人士分析,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

“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制裁美国多晶硅就意味着减少原材料供应选择,存在较大的成本风险。”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研究员谭雪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美国的“双反”行为已经引起行业内的集体抵制,随着贸易纠纷的复杂化,通过对话方式解决这一贸易纠纷的可能性很小。国内光伏界在此时提出针对美国企业的报复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但随着中国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的逐步提升,国产多晶硅原料在技术、质量上日益提高,矛盾已经由整体化向局部化发展。

“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自然要谋求更大的市场,国内会被首先开拓出来。”谭雪莲如是说。

据记者了解,2011年上半年中国的多晶硅进口量在5000吨以上,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美国的企业。

“适当地采取反制措施不失为一种平衡,但要考虑国内光伏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所受的影响,否则会适得其反。”中投顾问专家田艳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她认为,如果要进行“反制”行为,必须制定精确的“反制”方案。

进入2012年后,进口多晶硅及硅片价格开始回升,这促使国内生产厂家上调报价,涨幅达10%。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抢在欧盟光伏补贴下调前增加安装量,由此引发需求高潮。而对于国内覆盖光伏产业链的巨头而言,更希望多晶硅价格下降,毕竟光伏组件产品的附加值更高;一供一销之间,贸易纠纷自然不可避免。

事实上,近年来中美光伏产业交往密切,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大批稳定合作企业。据了解,美国45家太阳能光伏产品公司一致要求取消对中国的“双反”调查。因此,无论商务部采取何种针对性措施,都会让一批中国光伏企业的利益受损。面对美国对光伏行业的贸易保护措施,“反制”行为是把双刃剑,必须选好时机才能出手。

“从长远来看,多晶硅价格仍受光伏发电成本的制约,"反制"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还是未知数。”中信证券分析师李晓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她认为,建立多元化的原材料采购渠道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

国内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2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2012年光伏发电项目补助标准从2011年的最高9元/瓦下调至7元/瓦;几乎同时,欧盟多个国家也宣布降低光伏补贴计划。

“一直以来,政府补贴都是光伏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院专家周兴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政府削减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必然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不利于这一行业的发展。

同时,欧洲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集散地,中国90%以上的光伏组件出口到欧洲。随着欧洲政策不利影响的加剧,国内光伏企业必然受到严重打击。

“国内光伏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形成多元销售渠道。”周兴东如是说。

近日,瑞士银行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5年中,欧洲太阳能市场将每年递减5%的需求量;但由于巴西、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光伏市场的发展,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量将增加20%。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光伏电站或将成为开拓国内市场的有效途径。从产业角度看,电站是整个产业链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部分,由此形成的资金流可以成为光伏企业良性发展的动力。同时,必须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弊端,创新技术、减低成本,进而摆脱光伏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局面。

“中国光伏产业在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的同时,自身也在新陈代谢。随着一批落后产能的淘汰,中国光伏产业或将迎来良性发展的新契机。”谭雪莲如是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