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家光伏公司负责光伏电站系统集成(EPC)的项目经理。他去年刚刚完成一个位于东部地区城市的一座1MW光伏电站的建设项目。见面后我向他表示祝贺,他却连连摇头,一副痛苦的表情,往事不堪回首。原来项目预算1200万,应该能挣150万,可是最后下来共花了1400万,还倒贴了200万。我问他2011年组件价格下跌了40%,怎么会亏钱呢?他告诉我问题不是出在产品价格,而是公关打点的费用就有约300万。一个电站从申请立项到最后并网发电,中间要经过项目核准、路条、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规划、并网、土地许可、安全、验收等关键环节,涉及至少九个政府机关部门(含电网),盖48个章(或许可证),长路漫漫。他的主要精力不是工程,而是就消耗在这一次次的递交申请资料,等待/催问批复的循环之中。递交申请的潜规则就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申请文件在部门内的每一个层级的流转都必须以钱为动力。还要陪吃、陪喝、陪玩。成人玩得项目就那几样,你懂的。我问他你一次把大头搞定不就简单了吗?“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必须从上到下全搞定,一个环节也省不了。我大致了解了一下其他地方的情况,过程都差不多。
面对这样的事实,你自然就明白最近为媒体所热议的,一个月薪不到3000元的某局业务科室科员的公务员名额,竞争比竟然达到9411:1,因为权就是钱。这就是现在国内光伏电站投资者所面对的残酷的行政环境。潜规则早已成为明规则,各层级机关衙门把光伏电站当做唐僧肉,雁过拔毛,能咬一口就咬一口。项目执行人为了完成进度,无奈沦落为行贿者、酒徒和皮条客。审批环节过多,给权力寻租留下充足的操作空间,必然导致腐败和低效率。目前一个新职业“路条”掮客应运而生。凭借人脉关系,买卖路条,谋取暴利。新能源从来都是这些长袖善舞者的舞台,国家赋予的权利被执行者按权打包转换成私人肆意买卖的商品。
正是电站审批和并网的难度遏制了民间资本对光伏电站投资的积极性。这种隐藏的风险造成投资收益无法保障,很多投资者只能知难而退。最终制约了国内光伏市场的正常发展。
难道我们的国家就靠这样一帮官员来保障国家的“十二五”新能源战略吗?他们到底是想推动绿色新能源的发展还是在阻滞它的发展?或者是以推动新能源发展为借口而肥私人的口袋呢?整顿吏治是治国之本。要达到吏治就要从治吏开始,察则明,察则清,察则治。权利不能脱离监管。
面对光伏危机,政府应该救光伏,但是要救光伏行业,不是去救某个光伏企业。光伏目前最需要的不是钱,不是地,而是政策和市场环境。政府通过规制引导,宏观协调,给新能源创造一个畅通、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电网平台就是救光伏。企业让市场去选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