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四川光伏企业应诉自救

   2012-09-24 华西都市报
57
核心提示:继美国、欧洲之后,印度反倾销局又表示已经在9月12日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等地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装板或部分组装板进

继美国、欧洲之后,印度反倾销局又表示已经在9月12日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等地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装板或部分组装板进行反倾销调查。一份来自四川省经信委的数据则显示,今年1-7月四川多晶硅行业利润亏损为2亿元,多数企业停产。

两年间,光伏产业从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宠儿”到深陷“寒冬”举步维艰。除了海外出口市场频频遭遇反倾销“大棒”,此前企业盲目上马光伏产业导致产能过剩也是重要原因。业内人士更指出,光伏产业的“寒冬”远未到可以说结束的时候。

回顾

继美国、欧洲等地之后,印度反倾销局又表示9月12日该局已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美国及中国台湾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装板或部分组装板进行反倾销调查。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中国新能源产品贸易就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密集反倾销调查。2011年10月16日,美国SolarWorld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共涉及75家中国企业。

美国商务部随后于2011年11月初宣布展开“双反”调查,这也是美国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首次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太阳能企业的产品征收不低于30%的惩罚性进口关税,中国多数出口商都受到影响。

今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则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

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比美国的“双反”调查更令国内光伏厂商忧心忡忡。因为欧洲市场一直是中国光伏企业出口海外最为主要的市场,占据了整个光伏产业全球销售市场近八成的份额。

应对:川企准备材料应诉欧盟

对于接连而至的反倾销,光伏企业的第一反应都是准备调查材料应诉。

“现在当然是准备材料,全力应诉。”天威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欧洲是公司的主要出口市场,因此在得知遭遇反倾销调查后,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准备材料应诉。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也在第一时间表示,将密切配合欧盟委员会的调查,证明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不存在倾销行为。

而针对更远的未来里企业该如何“过冬”,光伏企业则各有各的打算。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晓南称,依托下游产业链,扩大市场规模,高端电池和组建生产销售,将是天威新能源的重要突破口。

尚德公司CEO金纬则表示,“光伏行业正进入调整期,通过对电池产能做适当的优化,我们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工率。同时,再辅助于组织架构优化和节约经营管理费用等措施,我们就有信心实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经营目标。”

而英利则看中了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巴西已开始为太阳能发电装置提供激励政策,太阳能发电厂输电和配电费用的折扣高达80%。”

现状:四川7家多晶硅企业停产5家

作为中国光伏产业大省的四川,由于其产业链几乎将整个光伏产业上中下游的主要产品都涵盖在内,因此所受到的影响则格外明显。四川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省多晶硅行业工业总产值7.3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6.4亿元,但利润亏损却达到2亿元。

“在美国‘双反’调查以及美韩企业向我国大量低价倾销多晶硅情况下,我省7家多晶硅企业停产5家,维持生产的四川瑞能和四川永祥也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上半年均报亏损,加上融资困难、电价高,使我省多晶硅企业雪上加霜。”四川省经信委方面表示。

由于直接面对海外出口市场,受反倾销影响最为直接的莫过于光伏组件企业。今年1-7月四川天威新能源光伏组件累计销量同比下降6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1%。大部分川企都面临着订单不足、存货及占压资金偏高、银行收紧授信、企业资金压力较大的困境。

而除了订单不足,光伏组件价格也持续低迷。

成都调查队对光伏产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四川产硅片、电池、组件、多晶硅料等产品售价持续大幅下滑。自去年1月以来,硅片价格累计下跌约七成;多晶硅料售价累计下跌75%。

观点:光伏“寒冬”远未结束

不过,尽管各个企业对于如何“过冬”都各有各的“算盘”,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即便光伏企业大力“自救”,但这个“寒冬”仍然远远不到可以说结束的时候。

“我认为光伏产业在未来几年内都不会有太大好转,至少现在还看不到复苏的迹象。”日信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曾维强告诉记者,“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光伏产业就已经进入拐点了,在这之后光伏产业就是‘强者恒强’的情况,必然会有企业面临退出破产。这个产业自然淘汰的过程中,大企业会相对好过一点,而中小企业恐怕会更痛苦一些。”曾维强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认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当前“内外交困”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善,还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

“首先需要改变以往出口为主(如光伏产业)的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发展国内市场,避免成为披着‘低碳、高新技术’外衣的传统出口制造业。‘中国需要发展一个怎么样的新能源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由企业与许多部门共同参与,仅仅通过对外谈判和‘反制’是远远不够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