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欧盟将决定是否对一些欧洲光伏企业提出的对华光伏产品双反调查进行立案。一旦欧盟决定立案并作出不利裁决,河北省光伏企业将有可能失去最重要的出口市场。9月5日,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晶澳和英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密切关注相关情况,并将采取应对措施。
9月6日将定是否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
“当地时间9月6日,是欧盟是否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立案的最后期限。”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许建波对记者说。
虽然在此前举行的第二轮中德政府间磋商中,两国已同意通过协商解决光伏产业相关问题,同时避免反倾销。但相关专家表示,因为欧盟遵循相对独立的法律程序,只要企业按程序申诉,欧盟就必须立案。
这意味着,欧盟对我国光伏企业立案反倾销的可能性非常大。
据了解,去年全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欧盟的总金额为204亿美元,如果反倾销案件立案,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
从今年上半年的出货量来看,英利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占到发货量的近70%,欧洲市场依然是河北省光伏企业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英利总裁助理、法务总监陈卓表示,目前正在确认按照相关法律欧盟是否会回溯征收反倾销税,如果回溯征收的话,从立案一开始企业就得减少出货量。
调低出货量,多措并举应对欧盟反倾销
近日,河北省两家在美国上市光伏企业发布季报。季报显示,河北省光伏企业仍未扭转亏损局面。英利净亏损9020万美元,晶澳净亏损7210万美元。
因面临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双反”指控,英利、晶澳均调低了全年出货预期。
“只有积极抗辩,才有可能把影响降到最低,企业自身也要从内部下手,调整战略,不能一棵树上吊死。”9月5日,英利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
“我们制定了‘334战略’,即未来英利光伏产品的分布将30%是地面光伏电站,30%是屋顶系统,40%是分散式、独立式光伏系统。”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表示,在营销模式上,英利正在进行“一站式”模式的探索,即让居民自提产品、自主安装,英利则提供全方位服务。从9月份开始,将会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德国、意大利、希腊。
据了解,近日,晶澳研制的156单晶高效组件已大批量生产,该组件的最高转换效率可达16.21%,年累计输出比普通组件多5%。而该公司的另一款组件也顺利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德国TUVNORD酸雾测试的产品。
“目前晶澳已经把产品打入英国市场,在日本光伏市场的份额占到了前三强。”晶澳太阳能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积极开拓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相关专家指出,调整销售策略,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内部管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既是应对欧盟反倾销的短期之举,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之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