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没有过剩!

   2012-04-17 21世纪新能源网
51
核心提示:2012年4月13-14日,第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国务院参事,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在第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

2012年4月13-14日,第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国务院参事,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在第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的讲话:尽管很多人认为现在是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寒冬,但他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在今年的全国人大期间,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其中一句话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最终,经过代表们的强烈呼吁,政府工作报告作了重大修改,虽是几字之差,但反映了社会上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流面、基本面是积极促进的,而不是要限制它的发展。最后从制制改成仿制,从产业链到保修环节,他提出意见:“不要忘记,中国整个太阳能产业的装备现在都是进口,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我们怎么就过剩了呢?”后来因为时间有限第二天就要表决了,已经没办法改变了,所以只能另谋良策。但是反映了社会对产业链的发展仍是积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要进一步积极发展和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国务院也发布了一些文件,包括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在电力体制的改革中,强调了主辅分开的问题,强调了大力发展分布式系统和微电系统,强调了要进一步建立新能源的合理价格机制,从基本方面推进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从全球而言,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仍是方兴未艾。现在,联合国正在启动一个新能源的全面行动机制,不仅政府、企业,也包括社会组织要参与其中,联合发起的行动,中国应有更大的作为,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阿丹.阿明总干事长谈到:“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向他询问:中国为何发展这么快”?他希望了解中国的经验,石定寰和阿丹阿明交换了意见,他认为中国在未来的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要坚定信心。我们现在面临着困难,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要做好几方面工作:加大可再生能源方面意识形态的转变,形成共识;社会各界,包括机构和媒体要进行正面科学的宣传,让人们接受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

我们国家正面临着一个重大调整,十二五期间,要合理控制能源的消耗总量。国家靠什么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转向可再生能源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加快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我们共同的任务,这方面要加大力度、提高认识、形成共识,特别是政府的各决策部门,我们的商会、企业家、专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一点,我们的行业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结构调整。前几年,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我们的产业膨胀很严重,很多企业看准了方向进行了战略投资,也有很多企业是跟风走想捞一把,这些企业没有根本从发展战略上、创新能力上加以规范,这种形势下优胜劣汰是产业发展必然的趋势。

 未来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很重要的问题,新能源领域要更多的加强各种新能源之间的优势互补,靠任何一种可再生能源都不能解决全部能源问题,都存在局限性,加强多能互补、风光互补、风水互补,让各种能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一个新的能源体系。为了未来能源的发展目标,要形成综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拿出系统工程的方案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这个问题,早在20年前,国务院新能源发展的技术路线中就明确认识到: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因地制宜。这个方针今天仍然适用。在新能源商会中要加强各种能源之间的优势互补,加强互相结合,探讨这种结合的好的商业模式、创新模式和运营模式,形成多种解决方案,大力提高创新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很多企业没有放弃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这是非常明智有远见的。今后的发展也依赖于科技创新的成果,这个创新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创新上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和寿命。光伏要从全产业链分析降低成本的潜力,材料、装备、应用的每个环节。

 其次是应用上的结合,要进入能源系统和人类生活中,如何更有效的针对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针对可再生能源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应用方式很重要。比如建筑,应该是可再生能源和我们人类生活最息息相关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由于可再生能源技术没有跟上,玻璃幕墙被白白的浪费,将来围绕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发展,有远见的企业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在产品、应用技术、安装、建设技术上的研究。

 还有一点就是加强国际合作,紧盯发达国家市场,也要关注发展中国家市场,与更多的国际组织加强合作,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