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光伏救市应着眼顶层设计 企业靠政府更应靠自己

   2012-10-19 solarF阳光网
51
核心提示:10月16日,广东明阳集团总投资14亿元,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倍聚光光伏发电及农牧生态园项目与我州正式签约,双方协议将在大理创

10月16日,广东明阳集团总投资14亿元,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倍聚光光伏发电及农牧生态园项目与我州正式签约,双方协议将在大理创新工业园区规划开发1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站。

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马建全,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如旺,州政协副主席张树藩,明阳集团广东瑞德兴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季成旭出席签约仪式。

此次签约的高倍聚光光伏发电及农牧生态园项目,总规划开发1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站建成并实现并网后,每年发电量约为1.5亿度,项目把光伏产业链延伸至科技农牧业发展,将光伏发电、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现土地、能源、资源的有效结合。

马建全代表州委、州人民政府对项目的签约表示祝贺。他说,当前,我州正加快工业跨越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来大理投资兴业,明阳集团选择大理正是看好大理得天独厚的新能源资源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州市各部门要以支持企业发展,加快项目建设为出发点,全力做好服务,支持项目建设,确保高倍聚光光伏发电及生态园开发项目建成投产,为全面加快千亿元工业园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对华光伏“双反”靴子落地,本已凄迷惨淡的中国光伏产业更是风雨飘摇,就连尚德、赛维这些光伏巨头也已面临生死大劫。伴随“中国光伏崩盘论”的浮现,业界要求“救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实,眼见昔日各地争抢的香饽饽如今成了伸手要钱的乞儿,最着急的要数这些明星企业背后的地方政府,一时间债务减免、资金补助、政策优惠多管齐下,更有让国资企业直接入股输血的打算,却引发了舆论对于“救市过度”的质疑。正如部分媒体提出的,这些企业究竟是否值得拯救?光伏救市的背后是否存在某些巨头“大而不能倒”的考虑?政府直接施以金援是否恰当?

另一方面,很多光伏企业对于对于政策面扶持的成效仍是疑虑重重。国家能源局关于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通知下发后,业界人士普遍担忧电费与补贴能否及时到位、地方执行力度如何以及政策持续性等问题。为何外界感觉当地政府跟企业都快穿一条裤子了,这些企业却还感觉不“解渴”?究竟是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还是当前的救市政策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地方政府吹大光伏肥皂泡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回几年前,在以经济增长率和政绩工程为行事标准的一些地方,往往热衷于那些具有大投资、战略性投资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上马,可以立即带来人、财、物的巨大流量,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地方的GDP数字立马产生质的飞跃。

投资额大、投产迅速、增收快、利润率高、就业岗位多--光伏产业的这些特性,恰恰契合了地方政府的引资思路。加上“高科技”、“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的外衣,各地不惜开出土地、税收、劳动用工、金融信贷等各方面的优惠措施,吸引资金进入本地兴建光伏产业。江苏、河北、江西……把光伏产业作为重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地方,就不在少数。

结果显而易见。这几年来,中国的光伏产业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据统计,我国2008年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目前已膨胀至500余家,占全球产量的57%,全球十大太阳能光伏制造商中有六个来自中国。

光伏的肥皂泡越吹越大,可是配套的市场却没有起来。伴随这种失衡的增长,中国的光伏产业呈现出“国外热、国内冷;民企热、央企冷;企业热、舆论冷;上游热、下游冷”的怪象,整个行业在市场结构、政策博弈、投资主体以及产业结构上的矛盾愈加凸显。

这种“两头在外、市场突前”的结构,导致行业危机传导很快,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而快速膨胀的产能过剩和不计后果的价格混战,很快透支光了中国光伏产业的盈利前景。国际市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最先受害的就是中国光伏企业。本轮光伏产业面临困境的前因后果,正是如此。[page]

要不得的“死马当作活马医”

那么,外界对于某些光伏企业“大而不能倒”的质疑,是否正是当前地方政府不遗余力给他们输血的初衷呢?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光伏公司是各地的明星企业,是一个地方的标杆。不少地方在过去几年中,将这些光伏公司作为利税大户和新兴产业的代表来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不能随意倒下。假设某些光伏公司破产倒闭,除了影响GDP之外,更多的是关系到几万人的工作和当地招商引资。

如果是秉持这个思路,那么当前各地出手救市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挽救地方政府的脸面和政绩。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类似光伏这样一哄而上、一放就死的产业模式,本质上都是这种政绩观的产物。

现实的问题是,这些亏损企业的处理过程往往冗长而复杂,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填窟窿。当年种下的是摇钱树,结果拔苗助长,最后成了填不满的销金窟,却还想着要砸钱继续包装成摇钱树。这样自欺欺人的逻辑显然要不得。

何况,做为市场经济中的实体,优胜劣汰本就是行业周期中不可违背的发展规律和竞争法则。地方政府反其道而行之,偏要“死马当作活马医”,最终的后果很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业内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目前光伏行业已进入“疗伤期”,重新达到供需平衡,必须通过企业去库存、调节开工率、行业洗牌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这个过程,政府不能越俎代庖。预计在2-3年内,全国光伏电池产能在100-200兆瓦之间的小企业会面临淘汰,占目前总产能的比重在25%左右。

无论怎样,有关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要做好长期过冬的准备,也要认真评估亏损企业是否值得救,以及如何拯救。

政策性扶持应注重顶层设计

既然地方政府这种无原则的“兜底式”救助并不可取,那么,该拿什么拯救我国的光伏产业?其实,救企业和救人是同样的道理。面对一个体质孱弱、百病缠身的人,如果只是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可能永无离开病榻的一天;不加区别的盲目进补,结果更会适得其反。真正可行的方式,在于汤药治疗的同时,为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氛围,再教授其强身健体的方法,循序渐进方能达到完全的康复。

就光伏行业的政策性扶持来说,国家应着眼宏观指导、注重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产业布局,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国家能源局将“十二五”分布式发电规划从10GW提高到15GW,同时表示会“对分布式的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这对处于衰退边缘的国内光伏市场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但由于现行的电力体制和价格机制与之尚不适应,巨大的市场空间难以释放,这一前所未有的救市政策并没有使光伏企业打消顾虑。

有光伏企业人士就指出,政策归政策,很多时候地方在执行上要打折扣;另外,补贴以及发电的电费能不能及时到位,这些都是问题,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成本回收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还有待更多细则出台。

此外,有报道称,《国家电网关于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的意见》的审批稿已上报国家层面,其核心内容是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权限下放地方电网,以及并网费用由电网公司承担。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行业人士担忧。虽然权力下放了,但是地方电网没有并网的动力,因此可能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寻租空间。

说到底,在发电市场以央企为主导的电力体制下,光伏要实现全面并网还是存在困难,如果能从体制上突破,国内光伏新能源应用才会迎来真正的生命力。

靠政府更应靠自己

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应该完善光伏市场激励政策,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和定价机制,研究制定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政策和相关标准规模,兼顾大型系统和屋顶系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的稳定快速增长,以国内国际市场的均衡发展来应对主要国家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战略性遏制和潜在的贸易保护。

针对目前太阳能产业存在的多部门协调管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成立以国家能源局为主导,多部门协同的行业引导和监管体系;同时建立国家级的太阳能产业和市场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和处理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除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光伏企业还应摒弃”等、靠、要“的惯性思维,着手自救。笔者认为,企业应该重视和支持多种光伏技术共同发展,避免在薄膜光伏技术取得突破时,我国光伏行业再次落后于欧美企业。此外,逐步改变单一光伏产品出口的局面,形成光伏产品、制造设备和项目开发服务共同出口的新型出口模式,巩固我国在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上的份额优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