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光伏遭受欧盟反倾销调查 如何走出阴霾?

   2012-09-17 中国能源网
53
核心提示:2012年9月6日早10点多,从欧盟官网查证,名为EU OfficialJournal的文件已经发布,意味着欧盟无视德国等盟国的调停,执意对中国光

2012年9月6日早10点多,从欧盟官网查证,名为EU OfficialJournal的文件已经发布,意味着欧盟无视德国等盟国的调停,执意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这是中欧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估计金额达2000亿元。中国光伏产业遭受此劫,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据估计约30万从业人员将受到冲击。中国一些企业将会面临资金链供应断裂,新兴市场购买力又不够,估计30%左右甚至更多的光伏企业会因此倒闭。 

事实上,中国产品近年的价格下降主要原因是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大幅降低。资料显示,今年以来,硅料现货市场价格由年初的每公斤30美元大降至目前的每公斤18美元,而硅料成本占光伏组件成本的25%以上。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生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欧盟所谓的倾销和补贴行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中国光伏发展症结

就中国整个光伏产业来说,可以归纳为六点:

(1)产能过剩、价格暴跌带动行业整体利润严重下滑。

从2011年至今,产能过剩导致太阳能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多晶硅价格从去年年初的70-80美元/公斤下降至目前的20-30美元/公斤,太阳能组件价格从去年的1.7美元/瓦降至今年年中的0.85美元/瓦,行业整体毛利率不足10%。利润空间也是大幅缩水,多家公司去年年报显示,许多大型光伏企业都陷入亏损,亏损最多的达1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仍不乐观,从企业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来看,最大的亏损在1.85亿美元。

(2)竞争激烈、需求减少,出口市场业绩不佳。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今年国外光伏产品需求明显减少,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也大幅下滑。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出口总额94.48亿美元,同比下降34%,与过去100%的速度相比明显下滑。其中,今年上半年光伏组件出口欧盟下降40.77%,以往我国对欧洲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的73%,今年也同比下滑了3.3%。另外,今年1-6月我国光伏组件对美出口虽有5.18%的增长,但逐月分析发现,1月份对美还有156%出口增速,到6月已无增长,反而下滑54%。

(3)外围环境恶化,资金链严重短缺。

越大型的企业承担的风险更大,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大,更容易陷入资金困境。小企业只做产业链的其中一个环节,资金需求相对小,风险较大企业是上下游产业链全覆盖,公司规模要求大量资金流,也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像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困境。而国外需求无力、价格暴跌导致企业的出口业绩不佳,可用现金流锐减,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光伏的热情减退,致使全行业面临资金链条紧张甚至断裂的危险。

(4)过度依赖海外市场。

市场在海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受制于人,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事实上,光伏产业近几年持续萎缩,直接导火索就是欧盟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削减了光伏产品的补贴。内需是发展的根本,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光伏产业。与欧盟和美国纷纷举起反倾销大棒不同,国内太阳能市场近年开始启动,展示出了广阔发展空间,如果光伏企业把精力多用在做内功上,早日深耕国内市场,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恐怕不至于被欧美市场牵着鼻子走。

(5)形成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没有摆脱“世界加工厂”的角色。

中国虽然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国,中国的光伏产业却面临着严峻考验,存在着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

早在自2007年起,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首位。2009年,已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40%。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由于欧洲再生能源市场比较成熟,中国光伏企业每年都从欧洲进口大量生产终端产品的多晶硅、银浆等原材料及制造设备。上游的晶体硅材料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的传统七大厂商所垄断,2008年,占全球多晶硅材料供给量70%以上。

另一方面就是市场在外,下游光伏发电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光伏系统装机量占全球比例接近80%,而欧洲独占70%。受制于光伏发电不能与火力发电并网的原因,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很小。受制于“两头在外”,中国“光伏大国”称号的背后仅是“电池和组件制造大国”。在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内,我国依旧没能摆脱“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技术、市场等产业要素均被国外掌握,而中国制造的低附加值下游产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烫手山芋”。

(6)光伏产业严重存在同质化竞争,高新区间多属同质化发展模式。

从国内来看,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较早发展的细分领域,光伏产业严重存在同质化竞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8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有超过1/3高新区涉足光伏产业,大约20家高新区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另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

高新区与高新区之间,光伏企业之间多属同质化发展模式。在同质化、低水平、粗放的发展模式下,自从去年4月份以来,多晶硅、光伏组件价格一路暴跌,加上市场需求不振,中国光伏制造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超过九成停产,大批中小光伏组件厂商倒闭。就是行业龙头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陷入恶化。

就光伏企业本身而言,陷入困境可以归纳为六条:

一、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特别是欧洲市场补贴;二、研究技术匮乏又迅速扩建;三、产能过剩且库存过高;四、回收帐款延后导致资金危机;五、设备老化造成固定资产回收困难;六、美国与欧盟接连提出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面国内市场尚未开拓。

过去基于发展政策,各地方政府视太阳能为招商宠儿,免费提供土地与电价补贴、低息贷款等措施的后遗症就是,导致太阳能企业过度依赖政府。太依赖政府补贴和传统能源的比价,并且明显依赖国际市场,不可控因素太多,风险过大。而目前我国太阳能应用市场启动缓慢。80%和0.8%分别是我国光伏产能在全球总产能的占比和中国光伏应用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占比。悬殊的比例差距,映衬出我国光伏产业内外供需失衡的现状。只有打开市场应用的大门,才能找到解决我国光伏产业产能相对过剩的钥匙。

此外,受欧债危机影响,许多企业延后付款时间,使得部分太阳能企业已将付款期限从120天拉长到180天。根据统计,目前如英利、尚德、阿特斯、赛维、天合等大陆国内的太阳能龙头企业,每年都有300多亿元贷款,资产负债率高达80%,大约有上兆元资金存在严重的坏帐风险。

去年全球太阳能需求仅27.6GW(10亿瓦),但全球产能却达50GW,其中,中国就占了30GW。产能过剩和高库存,导致太阳能产品价格狂跌也为企业带来沉重压力。

二、如何走出阴霾?

面对迷茫的市场趋势,接下来我们的光伏产业如何走出阴霾?

1)启动国内市场

必须尽快启动国内光伏电力市场,加速消化光伏企业的过剩产能。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清洁电力,逐步改善我国的电力能源结构,是“十二五”确定的国家能源战略。经过严峻的市场历练,中国光伏产品的性价比已经达到适于国内推广应用的技术经济水平。过去十年,国产光伏发电组件产品从原来的每瓦6美元降到目前的1美元以下。光伏发电成本从每度电1美元降到每度电1元人民币。大幅度提升光伏发电在中国电力能源中的比重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祸兮福之所倚,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危机,实际上也将成为中国加速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战略良机。

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必将推动我国的电力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施企业和社区阶梯电价、征收火电碳税、实施低碳电价、鼓励新能源电力企业投资、鼓励国有能源企业参与光伏电力投资、加大国家电网对新能源电力的并网支持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加速国内新能源电力市场开发进程。

危在旦夕的中国光伏产业呼唤电力经济改革和能源体制改革。只有加速启动国内新能源电力市场,才能让中国的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得以蓬勃发展。

许多中国光伏企业正努力开拓新兴市场,把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如我国四大光伏企业之一的英利集团已经开始谋划在欧洲或东南亚等地建厂。

2)将光伏产业一部分迁移到海外市场

把相当一部分产能迁移到海外,迁移到光伏产品需求的地方去,“现场生产、现场销售”。

首先,这样能使得由中国资本掌握的光伏产业的安全性大为上升。当中国已趋于过剩的光伏产业转移到光伏产品的主要需求地欧洲、美国以后,美国和欧洲就再也无法使用任何贸易救济手段来对中国资本控制的光伏产业制裁了,而且这些产能迁移到主要光伏市场欧美以后,从当地来看,产能并不过剩,所以盈利空间也大得多。

如果光伏产业相当一部分产能转往海外,还有另一个重大正外部性:可对改善产业和经济结构产生重大作用。中国的光伏产业,是最近若干年 才突然膨胀起来,成了“泡沫产业”的。而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投资和产业发展机制造成的。这些年来,出于拉动GDP和政绩工程的考虑,不少地方政府都把光伏产业当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来优先发展。网上有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在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在着力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由此迅速建设起了100多个光伏产业基地。所以,即使光伏产业真是新兴战略性产业,这样一而起,也会适得其反。而且投资的决策和主体,本来应当是企业,而许多地方在光伏产业的大膨胀中,有形之手却成了主力。据报,南方一些企业投资光伏行业,企业自身出资都没有超过20%,大部分都是用地方政府和银行的钱。这种地方政府在光伏产业投资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后果,除了造成全球光伏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安全性极低以外,还可能导致关联企业破产、银行受损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据估算,整个光伏行业大约万亿元资金存在坏账风险。

3)中国光伏产业亟待升级

当下涉案企业除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外,更应从长远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规划企业产品转型,尽快开拓新的产业链条。

此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是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能把这一产业仅仅当做加工产业来看待,一定要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要有所突破,这才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因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而具有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反倾销程序很难在此类产品上找到突破口,“中国制造”只有具备一流产品的国际信誉,才不会频繁被其他国家的反倾销程序困扰。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评审委员会公布的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前50名中,中国光伏企业就有13家。但光伏产业是一个尚未完全市场化的产业,离不开相关政策扶持,金融机构应积极发挥融资杠杆作用,尤其对上游晶硅原料生产企业和下游光伏电站建设终端市场加大扶持力度,是推进我国光伏产业整合升级必不可少的环节。 

4)政策调整

为了鼓励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装机容量目标再次做出了调整,由21GW调整到40GW。“准确地说应该是调整到了40GW,上不封顶,其他条件一概不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国家能源局一位官员也证实了此消息。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仅为3.6GW,这意味着未来3年中,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扩大10倍以上。

截至目前,中国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已经做出了四次调整。最早的时候,决策层曾考虑将这一目标定为 5GW;此后一度上调至10GW;在今年5月8日的一场讨论中,再度上调至15GW。今年7月7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文件,对该目标再次做出了调整,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21GW)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

面对如今的窘境,是否还需要再次调整,仍要根据中国光伏产业的恢复状态做出随机应变的调整。

此外,还应注意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加强配合,尽量避免在欧洲港口低价甩货;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适当产出一些高端组件、电池、硅片,与国际一线高端产品匹敌,证明产品并未倾销;通过国际媒体发布中国光伏产业与欧盟各国企业合作数据新闻,并通过相关组织提交报告;应提案政府限制进口欧盟相关设备数量避免造成产能严重过剩;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应尽快建立“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充分的反制准备,力争在一触即发的国际贸易战中掌握更多的筹码,遏制国外贸易保护倾向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