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事实根据。”9月6日,在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之后,国内光伏业巨头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很快发表声明,指责欧盟此举是贸易保护行为,并称“将密切配合欧盟委员会的调查,证明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不存在倾销行为”。
光伏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火爆之后,从2011年起走入了“产能过剩”的困局。多家光伏企业2012年第2季度财报显示,企业亏损增加,负债也随之高涨。英利2季度运营亏损达3.267亿元,一季度运营亏损为1.347亿元,而去年同期运营盈利则高达5.264亿元。
“团结奋斗,翻阅光伏高山;勇敢坚强,冲出光伏草地。”英利的公司网站主页上赫然写着这20个大字,行业困局可见一斑。而光伏行业需要整体转型调整,方能破局。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继美国于2011年10月对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提起“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后,欧盟又针对中国整个光伏产业提起了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200亿美元。
这将对中国光伏业带来何种影响?光伏企业应如何应对来自欧盟的反倾销调查?针对这些问题,法治周末记者专访了英利公司总裁特别助理、法务总监陈卓。
欧盟反倾销的背后
法治周末:中国光伏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
陈卓:中国光伏业并不存在倾销。
这几年中国光伏产品价格之所以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前几年光伏业很火,投资回报率也很高,很多政府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潜力的行业,并认识到了其新能源的战略地位,对该行业进行大力扶持。这导致很多资金都进入光伏业,供给逐渐增加。尤其是在2011年产能大量释放。但是光伏产品的主要市场在欧美,经济危机后,欧美经济疲软,整个市场需求乏力,市场供过于求,使得销售价格下降。
另一方面,光伏产品销售价格下降还因为原材料价格在持续下降。光伏行业的原材料是多晶硅,该原料价格最高时达到100美元至200美元/公斤,但今年年初已经下降到25美元/公斤,如今价格甚至降到18至20美元/公斤。
此外价格下降还因为我们行业的成本结构在调整,通过研发降低了生产成本。
法治周末:如果是这样,欧美为何相继针对中国光伏业提起反倾销调查?
陈卓: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即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从经济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光伏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逐渐显现,给国外光伏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就拿此次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的SolarWorld公司(此次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是民间行业组织EU ProSun,该组织的主要发起人为SolarWorld)来说,其曾经是世界上第一大光伏企业,但是近年来其市场地位在不断下滑,被很多企业赶超。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我觉得欧美对中国光伏业进行反倾销调查都有转移国内压力的因素存在。
拿美国来说,今年是大选年,奥巴马曾经支持新能源发展,但美国新能源行业效果甚微,这也成为共和党攻击民主党的一个方面。为了竞选,民主党方面通过反倾销调查,把新能源发展乏力的责任转嫁到中国身上。
至于欧盟,欧债危机下失业率高企,他们自然也希望通过反倾销调查来转移注意力和责任。
对行业的毁灭性打击
法治周末:此次欧盟提起的反倾销调查,跟美国此前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有何不同?
陈卓:美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只是针对光伏电池环节,而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几乎针对中国光伏业的所有环节,从硅片到光伏电池再到电池组件。
法治周末:这是不是意味着,一旦欧盟对中国光伏业征收反倾销税,影响是毁灭性的?
陈卓:是的。对中国光伏业来说,欧盟与美国的市场意义也是不同的,中国基本有70%左右的光伏产品都出口到欧盟,而出口美国的比例在10%左右。
今年5月,美国方面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电池征收31.14%至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权宜之计,比如我们通过从台湾购买光伏电池,然后把电池组装成电池组件销往美国,以规避高额的反倾销税,这已经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成本。
如果欧盟最终裁定针对中国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这几乎意味着欧盟光伏市场对中国关上了大门。
根据欧盟的反倾销调查程序,9个月以内出初裁结果,15个月出终裁结果,这么短的时间里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市场消化掉这么大的产能,这会让大批企业关门停产。
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法治周末:英利方面下一步准备怎么应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
陈卓:无论如何我们都会积极应诉。正常情况下,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是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签订的协定,WTO于2016年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计算倾销幅度(通过对比产品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得出)时,会选择第三国作为替代国,根据替代国产品的生产成本或销售价格,计算产品的正常价值。
但所幸,欧盟允许单个企业申请市场经济地位。我们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将会集中精力争取到市场经济地位,这样欧盟计算倾销幅度时就可以用我们产品的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作比较。
法治周末:欧盟此次选取了美国作为替代国,您对此怎么看?
陈卓:美国的生产成本显然比中国高,这是不合理的,对中国企业也是不利的。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美国的光伏业大都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海外建厂,如果美国国内生产成本占优势的话,他们也不会这么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