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其中第五点提到: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正是由于这些年国家对新能源开发投入了积极的引导,包括规划和目标制定、专项资金补贴、行业准入标准规范等,促进了我国在过去六七年内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高速发展。
2010年底中国风电装机累计容量便超越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光伏国内装机量虽还不足以和风电相比,但组件出货量却在几年前就位列世界第一。从技术角度讲,我国的风电、光伏发电不仅实现了自主设计、制造和集成,关键零部件也逐步实现了进口替代。
然而,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也带来了不少“后遗症”。包括风电光伏产业由于盲目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不仅需要解决前期发展所遗留下的问题,还要面临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障碍。
风光产能过剩生物质能待发展
“十二五”期间最令人担忧的是风电、光伏产业中的产能过剩问题。
在光伏市场,根据美国Martec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达到60GW。而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报告显示,当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安装量仅为27.7GW,靠中国企业的年组件出货量即可满足。
过去欧洲市场对光伏发电提供了较高的补贴,但好景不长,如今欧债危机和供过于求导致政府大幅削减了补贴额度。而在另一块重要市场美国,近年来由于美国政府拟对光伏产品进口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使得中国光伏组件企业面临退出美国市场的风险。如今,中国主要的光伏组件企业正在积极开展下游电站业务。从组件供货商到电站建设和运营商,中国光伏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也随之转变。
同样的产能过剩发生在风电市场。中国的风机整机厂商数量达到了70家,而美国和欧洲的整机厂商加一起也不过20多家。过去5年国内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近50倍,从2005年的126万千瓦增至2011年底的6273万千瓦,一跃升至全球第一。
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给整个行业都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风电资源集中在内蒙及华北区域,当地电网建设在过去几年远远赶不上风电场的建设速度,并网问题使得至今仍有近四分之一的风机处于窝电状态。
对整机厂而言,市场需求减缓就意味着产能缩减和裁员,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利益下滑。华锐风电201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利润只有5675万元,同比下降87%;而金风科技的净利润同比下降97%,回落至610万元。全球风电巨头丹麦维斯塔斯今年初宣布将裁员3000人,其中中国区裁员400人。华锐风电在5月中宣布解聘刚签下的8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一些风电零部件厂商也陆续出现了裁员和辞职的现象。
风电相比光伏的问题在于,光伏组件还有寻求海外市场机会的可能性,而今天我国风电的产能已难以依靠海外市场需求来消化,如果国内市场无法消化,行业的新一轮洗牌是必然的。
此外,生物质能发电虽作为生物资源利用的优质发电形式,其本身也面临着发展中的障碍。第一是生物质资源的质量,比如水稻秸秆的含水量较高,单位热值就较低。另外,有些作物秸秆对直燃型锅炉(炉排炉和流化床)的损耗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益。而目前普遍面临的是秸秆收集难问题,中国耕地面积虽大,但耕地面积所涉及的农民数量比重也大,基本还是小农运作方式,这对于秸秆从农民到电厂间的收集、储存、运输等带来很大困难。
新能源发电任重道远
对于任何新能源来说,其发电所需的储能技术都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至今,这项技术尚未获得关键性突破。
对于风电和光伏发电来说,并网成为电站能够顺利运营并产生盈利的首要条件。有观点认为光伏发电的稳定性要高于风电,但需注意的是,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还不到风电装机量的十分之一。随着光伏发电规模的增长,并网问题也将对光伏电站带来考验。
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配备储能装置,电力储能及分散储能系统与电网的整合将对电力供应的改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现阶段国内新能源企业在储能系统的研发上还处于技术选择阶段。到底是选用锂电池、钠硫电池、钒液流电池抑或其他技术?各自的成本优势和可靠性、安全性如何?目前还很难下定论。这就使得资本市场的投资很难集中在一点上大力推进技术研发。
而从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新能源发电在短期内还面临来自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
过去两年由于电煤价格倒挂,导致五大发电集团的火电业务遭遇严重亏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风电发电的发展。新能源发电要真正产生竞争力,除了依靠政府的单向补贴,还和这些发电企业的态度直接相关。毕竟五大发电集团手握全国大部分的风电场资源,唯有使新能源发电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积累,然后才能通过进一步的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来降低成本。当然,由于目前新能源业务所占份额依然过小,发展新能源在短期内对其来讲就是“完成配额、占据份额”的任务。
其次是来自电网的态度,过去两年电网对新能源入网的态度很明显,特别在对内蒙古风电并网建设的支持态度、实际行动上。“十二五”期间,这些问题能达成一致并顺利解决,尽快推进电网基础建设的施工,这才是当务之急。
相比欧洲、美国等海外国家,我国发展新能源还面临一个发展方式的问题,即到底是以集中式发电为主,还是分布式发电?在欧洲随处可见的不仅是家庭住宅上使用的屋顶光伏系统,包括商业楼宇和公共基础设施的顶棚也广泛使用了屋顶光伏系统。“自发自用、就地消纳”是解决目前我国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无法并网的可行手段。
对于风电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北方资源丰富地区的风电短时期无法集中输送到华东、华南地区,我们可以借鉴海外的一些经验。比如现在国家电网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启动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微网运行控制项目,研究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网的影响。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汇集而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在分布式发电中利用微电网不仅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也通过对负荷、发电端的供需监测,提升了能源使用的效益。
加强用电侧的智能电网建设也可以使得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更安全、可靠、高效。比如在小区内实现的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对用电侧的负荷数据的监控、分析和预测,合理安排发电周期,还能将多余的电能出售给市电网络。
除此之外,光伏和风电的单价成本和发电成本还有下降空间,唯有通过技术研发,采用更好的工艺手段、更高效的材料等,才能真正使新能源发电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十二五”新能源产业面临洗牌
从这次出台的《规划》来看,核电排在新能源的首位。虽然业界对于核电是否属于新能源,以及核电是否应该长远大力发展各有不同观点。2011年由国务院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重大规划文件中均把核电放在新能源首位,包括《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因此,从国家战略和中央政策层面来看,核电属于新能源,而且一直排在新能源发展的首位。
舆论界反对核电普遍来自对核泄漏事故引发的安全问题,以及废料污染问题的担忧。从近期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文件来看,国务院对此还是做了大量的可行性调研,在文件中也对这些困难提出了解决目标。笔者认为从国家能源战略角度考虑,核电是值得大力发展的。
另一方面,包括风电光伏在内的其他新能源产业,在未来会面临市场洗牌的过程。事实上,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发生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同样发生诸如金属和非金属冶炼、工业零部件,以及传统能源装备制造业等多个行业中。从我国国情来讲,采用基础建设投资方式来暂缓经济下滑过快,是有一定必要性的。这是保稳定的重要手段,其次才可能涉及税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手段。
而从前一轮国家应对产能过剩出台的行业准入政策来看,下一轮新能源产业出现大规模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性很小。再者,由于前一轮产能过剩严重,下一阶段必然会进入一个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过程。当前市场处于低迷时期,小企业都面临停产、倒闭,大企业则趋向于收缩战线,并寻找优质的并购对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