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水的生命离不开高山冰川融化,离不开奔腾流入大海。流动的、有生命的水长青。以此角度观察,当前的中国光伏产业,却像一潭死水。
2011年中期开始,由于严重的供过于求,一场全球范围的光伏产业深度整合暗潮涌动,8月底美国政府5亿美金扶持的著名光伏企业solyndra轰然倒下,今年初全球最大光伏产品企业之一的德国Q-sell破产更令业内震惊。在人们对国外光伏企业接二连三宣布进入破产程序习以为常的同时,作为全球光伏产品最大生产国的中国,除了一个注册资本金只有2.5亿元的浙江“协成”公开宣布破产以外,上下游500多家企业却好像无一不是金身不坏,可以超然世外,实在是一大奇观。
“打死也不宣布破产”,这一现象不仅限于光伏产业,好像已是“中国特色”。在前不久国家为进行金融改革,帮助中小企业渡过经济调整的困难时期,高调进行温州金融改革实验,政府出面顺利解决光伏“跑路”老板正泰企业困难的同时,江浙一带又有几十个企业家“跑路”。笔者熟悉的一位光伏产品企业老板更是说:“我不能破产。”其背后的韵味令人深思。面对企业重组选择,联想到介绍日本文化的专著《菊与刀》中,总结日本企业家身处绝境的选择每每是“剖腹”谢罪。惊诧于面对同样的局面,各国的文化竟是如此的不同:欧美“喜欢”破产;日本“喜欢”自裁;中国“喜欢”一走了之。
分析造成“打死也不宣布破产”的原因,主要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先说企业家,面子固然重要,生命更重要,生命的空间移动了,面子好像也没丢,不好意思破产;再说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光伏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这些本该破产的企业,曾是当地政府精心打造光伏产业园的结晶,是政府有担保的巨大资产,是政绩的代表,所以不能破产;其三是银行,时至今日,中国光伏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定在70%以上,仅以赛维为例,其资产负债率已达87.7%,这还是按资产原值计算,目前赛维LDK的借贷总额不低于30亿元美金,用彭晓峰的话说:“我们的大多数债务都来自中国,海外债务只有一家银行”,中国的银行不允许他破产。
真正让笔者担心的是: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也活不好。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在不计成本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有竞争力的企业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争取明天,其结果只能使本应两年的调整期变为三年,甚至四年,只能使更多的社会财富不但得不到及时合理配置,而消耗在非市场化的文化中。
物竞天择,市场是有生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要靠产能的不断提高,靠技术提升,靠供大于求后的残酷调整和重新优化,靠再次供大于求和再度调整,几经反复达到相对合理,这是产业生命发展的必然之路。必要的企业破产,甚至较大规模的破产,是产业优质资源加速整合的必须,越不破产破产得越惨烈。纵观几百年世界产业经济发展史,又何尝不是一部衰老的企业生命消亡,更具活力、更富竞争力的企业壮大的过程。对此,无论是企业家,银行家,还是各地政府都应“知天命,顺潮流”。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文化意识的革命。只有让有生命力的资产更有竞争力,让新的强大资产进来,让没有竞争力的资产出去,打破一潭死水,中国光伏产业才有发展,才早日在世界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联想当今中国光伏产业,毛主席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