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时期,光伏外部市场“坏”消息频传,不断冲击着处于整合期的国内光伏产业。在德国企业将步美国后尘,向中国提出针对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消息传出之后,有确切消息称德国政府2月29日正式签署光伏补贴削减政策。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展开了针对国内两大光伏企业尚德与天合的“双反”调查,并在3月19日公布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的结果。
由此不难看出,国内光伏企业最为重要的德国、美国两大光伏市场同时面临重大调整,其光伏市场的大门渐渐向国内光伏企业关闭,倒逼国内光伏企业开始转向,以寻找其他的市场空间谋求发展。
德、美光伏市场萎缩成定局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成为国内光伏企业的最新写照。
继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双反”调查后,今年2月中旬,拥有800家成员的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预计也将在3月份向欧盟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此事尚未尘埃落定,2月29日,德国总理内阁正式签署了削减光伏补贴的提案,削减本国光伏补贴的幅度高达30%,执行时间也从原定的4月1日提前至3月9日。
德国市场动荡与补贴降低对长期依赖欧盟市场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造成重大打击,业内悲观情绪弥漫。迪思普研信息咨询公司高级市场分析师廉锐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德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2011全年的光伏装机规模达到7.5吉瓦,仅去年12月份一个月份就新增装机容量3吉瓦,这样的装机速度与德国制定的2012年全年3吉瓦的装机目标明显失调。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削减补贴来控制国内装机速度,减轻补贴带来的沉重财政压力。德国光伏市场波动与政策环境的改变,对长期依赖出口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非常不利。”
同一时期,美国也一直并未停息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目前两家国内最重要光伏企业尚德和天合已经成为美国“双反”调查的重点对象。3月19日,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也将作出最终的定论。“一旦调查结果成立,国内光伏企业将陷入被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的处境。而随着当前光伏组件价格不断下降,组件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高额的关税将把国内很多光伏企业的产品拒之美国市场门外,”但廉锐同时强调,“美国光伏市场前景太大,即使征收高额税收,国内光伏企业也不会轻易放弃美国市场,而税率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提高了美国当地运营商的开发电站的成本。美国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同时,也是以延缓美国太阳能产业发展为代价的,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
光伏产业发展之初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上游有美国原材料制造,设备制造,下游有中国制造优势,大家的分工协作共同推动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并不存在中国企业向某一个国家进行产品倾销的现象。目前,太阳能迎来了大规模应用发展契机,整个产业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技术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太阳能产业也将向细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才应该是中、美、德共同关注的地方,而不是贸易战。
美国将会对天合、尚德征收不同的关税标准,但幅度不超过40%,对国内其他国内光伏企业征收超过100%的惩罚性进口关税。
毫无悬念,种种迹象显示,2012德国、美国光伏市场萎缩已成定局。[page]
国内企业多途径避险求生存
目前光伏生产成本有了明显的下降,产品市场价格也从几年前的6美元/瓦降到1美元/瓦左右。成本的下降对光伏产业意味着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尽管前路坎坷,国内光伏企业不会放弃任何光伏市场,包括美国、德国市场。
国内光伏企业仍在多途径寻找有效的“避风港湾”。据业内人士了解,光伏产品海外代工、海外建厂成为光伏企业规避双反风险的有效应对措施,这位业内人士说:“一些内地光伏企业多选择由中国台湾、韩国等光伏企业进行贴牌代工生产,以求将双反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到海外建厂,转向新兴市场成光伏企业选择的方向。但“走出去”并不是美国“双反”带给中国光伏企业新的思考。张建敏表示:“光伏成本下降后,将迎来全球应用光伏的局面,不仅是欧洲、美国的市场要扩展,也包括中国,日本、中东、非洲等更广泛的国际新兴市场。近几年,尚德一直在进行全球化的发展布局,在2011年供应国内市场的组件已经达到260兆瓦。”
另一方面,国内人力成本增加趋势也非常明显。目前,国内光伏企业流水线工人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高管工资多在20万—30万欧元的水平,人力成本与欧美逐年拉近。随着国内光伏行业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促使国内光伏企业迈开“走出去”的步伐,选择人力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区设厂。
双反’的核心是反对本土生产光伏的企业受到补贴,如果走海外建厂将直接避免受到‘双反’的冲击。现在中国的光伏产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领先水平的产业,要出现世界性品牌也必须要走‘海外建厂’这条路,如同当年日本家电行业走出去一样。随着日本家电厂商进驻各个国家,如今产品遍布全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在国外布局建厂的思路与趋势已经较为清晰。”
光伏最大的希望在国内市场
中国作为未来三大光伏新兴市场之一,国内不少光伏企业将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国内市场的启动。由于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出口量不算大,美国‘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冲击有限,但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9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洲,企业面临最大的风险也来自欧洲。一旦美国的‘双反’调查成立,将引发欧洲国家进行类似调查的连锁反应,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尽管欧洲的‘双反’还在酝酿中,但冲击力的确不容忽视,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国内市场的启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争端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开启国内市场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如果每年有10GW的装机规模容量,50%-60%被国内消化,那么国际贸易影响对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就会小很多。”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提出的2012年光伏装机规模3GW的目标,对消化国内巨大产能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此,赵玉文分析:“今年政府提出的规划目标趋于保守,但政府光伏产业意图却非常明显。相继推出光电建筑一体化政策、金太阳示范工程政策,对启动光伏市场的积极性作用非常大,今年国内装机量很有可能会超过3GW的既定目标。如果政府在上网电价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像风能一样,按照不同资源地区给出不同的上网电价,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将会快速启动。”
目前产业对再次上调目标的期许仍然很大。
对于国内市场,一些国内光伏企业早已开始布局谋篇。与尚德组件20%销售美国、50%销售欧洲、其他的份额分布其他国家的布局不同,英利却早早将目光定位国内市场。从2009年敦煌10mw电站项目开始,英利始终是国内西部特许招标光伏电站项目、“金太阳”工程中标的供应商。从英利刚刚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上显示,英利2011年的出货量已超过1600兆瓦,光伏组件的出货量同比增加51.1%,其中国内市场比重达到20﹪,英利在国内销售能力可见一斑。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王帅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3月1日,国家‘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给予国内光伏企业很大的信心。根据规划,国内市场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期。未来,英利将依托完整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争取在国内市场有更大作为。”十二五”期间,英利集团规划新增投资700亿元,产能增至10GW。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