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焦头烂额”来形容10月份以前的中国光伏产业一点也不过分;用“喜出望外”来形容10月份以后的中国光伏产业再恰当也不过。
美国“双反”和欧洲反倾销接踵而至向中国光伏行业袭来,身处寒冬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寻求应对之策,9月底中国各大光伏企业分别收到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在行业内被看做在国家层面上开始扶持身陷寒冬的中国光伏产业,而光伏分布式发电首当其冲。
政策红利出台
据记者了解,《通知》由国家能源局于9月14日拟定,称将出炉一个“一期为15GW总装机容量的分布式发电规划”。
“分布式发电可以解决光伏发电并网难的问题,既解决微网的用电,又可以绕开电网的限制。”光伏分析机构弘亚世代副总裁刘文平告诉记者,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国内市场发展的空间十分巨大。
而此次下发《通知》的最大亮点在于“第一期”和“15GW”。
据了解,今年9月12日,国家能源局就印发过《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GW以上;其中,光伏分布式发电占据10GW。
随着中国光伏产业在美国、欧洲受到“不公正待遇”不断加深,中国一些光伏巨头面临着破产威胁。距9月12日仅仅过去两日,国家能源局下发的《通知》中,就把光伏分布式发电装机容量提升到15GW,较之《规划》加码50%。此为《通知》亮点之一,“15GW”。
据估算,如果按照分布式光伏系统每千瓦1.5万元测算,总投资需求约2250亿元。英利、阿特斯、晶澳、晶科等光伏企业或将因此受益。
业内人士认为,多个政策的连续出台,显示15GW的分布式发电装机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有第一期,就会有第二期,所以并不排除“十二五”期间光伏分布式发电再有增加的可能。此为《通知》亮点之二,“第一期”。
此外,国家能源局也鼓励各省(区、市)利用自有财政资金,在国家补贴政策基础上,以适当方式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的建设。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认为,国家对企业的扶助向来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主。此次政府不仅提供经济支持,还牵头光伏产业进行市场转换,说明光伏产业正日臻成熟,在我国所有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page]
切勿因“救市心切”不计后果
如此密集的政策利好出台,与近期国际市场上中国光伏产品的境遇不无关系。如果中国政府不“大手笔”救市,后果将十分严重。
以欧盟委员会9月6日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产品正式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为例。据统计,2011年中国对欧洲光伏产品出口高达204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口超过5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人口超过100万人。一旦欧洲对中国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成功,将直接威胁我国光伏产业的就业人数,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除此之外,据美国投资银行Maxim Group近期报告称,在中国最大10家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表明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有鉴于此,国家发改委近期密集组织各职能部门研究制定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意见的确是“雪中送炭”。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完成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信贷扶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将重点确保“六大六小”12家光伏企业授信额度。
据记者了解,此“六大”为赛维LDK、中能太阳能、尚德电力、英利、天合光能和晶澳太阳能;而“六小”为阿特斯、晶科、中电光伏、锦州阳光、海润光伏和大全。
“国家目前对光伏行业提供经济补贴,将有效地带动行业进行市场转换(从国外市场向国内市场转换),短期来看,光伏行业将因此受益,缓解之前在国外市场受到的‘不公待遇’。”萧函认为。
“但是,从长期来看,光伏行业的产业结构存在许多问题,不是换一个市场就能解决,更不是补足资金可以解决的。政府和企业还是应该在危机过后,长远地看待行业发展。” 萧函指出。
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国光伏产业规模虽然居世界第一,但是核心技术、产业结构、市场分布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有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行业人士针对此次大规模救市指出,不能因为救市而产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我国光伏产业应实现从外部市场向内部市场转换,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到技术出口转换等全面转型,国家扶持不仅仅是要这些光伏企业“活下来”,更要让这些光伏企业在世界上有竞争力。
光伏企业自身要“给力”
美国、欧洲从为了确保本国光伏产业发展以及增加就业人数等方面考虑,拿中国光伏产业“开刀”,面对如此恶劣的外部市场环境,中国的光伏企业的确“受了委屈”。中国光伏产品价格低廉,并且性价比高,在各国受到青睐,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纵观近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其产业问题也在近年凸显。
萧函指出,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模式、产能过剩带来的价格竞争、由于牵涉地方政府而不够灵活的竞争机制、内部需求有待扩大等方面,都不利于光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引起国家和相关企业重点关注。
面对这次史无前例的危机,面对政府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救市,我国光伏企业自身更应该“给力”,需要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提高竞争机制的灵活度、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科技研发能力等方面修炼内功。
萧函认为,中国光伏产业最健康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在光伏科技上拥有核心专利产权,能够自主研发,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避免“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同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行业内优胜劣汰的健康循环。这也是中国光伏产业真正做强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