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光伏新增装机将破5吉瓦 分布式发电成发展重点

   2012-07-23 中国改革报
49
核心提示: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日前在2012中国光伏产业领袖峰会期间向记者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日前在“2012中国光伏产业领袖峰会”期间向记者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拟提高至21吉瓦。

据记者了解,该规划目标最初拟定为5吉瓦,而后一度上调至15吉瓦,这次拟定的21吉瓦无疑显示了我国政府层大力推动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补充称,21吉瓦的规划目标中,有20吉瓦是太阳能光伏发电,1吉瓦是太阳能光热发电。预计此项规划很快将会印发。

今年装机将超5吉瓦 我国光伏市场前景可期

“今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达13.1吉瓦,同比增长46%,预计全球光伏市场今年装机量将达到35吉瓦。”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在此间分析国内外光伏产业现状时表示。

对于国内市场,王勃华表示,我国今年光伏市场仍保持快速发展,去年我国光伏装机量达到3.5吉瓦,新增装机量2.7吉瓦,同比增幅达到400%。而今年仅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计就达到1.7吉瓦,而且全部都应按照要求在年底前完成,同时还有光伏建筑一体化批准的280兆瓦,再加上大型光伏电站的装机容量,保守预计今年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超过5吉瓦,装机热潮将集中出现在今年下半年。

王勃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光伏产业今年以来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光伏依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保持产能的增长与市场发展两者之间的平衡。

虽然在多数专家看来,我国光伏产业整体形势看好,但眼前的问题也很多。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会学向记者谈了他的亲身体验:“土地政策上,虽然光伏电站开发所占用的土地大都是利用价值不高的荒芜之地或滩涂、盐碱地,但土地税费却与常规用地相差无几,这就给开发商带来了很大压力。还有就是财政补贴,我们公司已经接近两年没有拿到可再生能源的补贴。”

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庆浩也对此表示,中广核太阳能开发的很多光伏电站只能收到最基本的脱硫电价补贴,而脱硫电价仅仅在0.2元左右,按照现行的1元/千瓦时的光伏电价政策,剩下的还有0.8元,但是这个补贴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收到,这就直接影响了开发商投资光伏电站的兴趣。

而对于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出现的诸多问题,王斯成同样认为,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成本、技术、资金等方面已经具备优势,唯独缺少的是市场体制和商业环境,建议我国电力体制加快改革,厂网分开、输配分开,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王斯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网难、土地税、资金补贴等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电力体制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光伏产业才能够进一步完善。

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史立山此前曾在本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要把培育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推动光伏发电发展的优先领域。文章指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分布式应用,应该是以与用户用电相结合的方式安装光伏系统,低电压接入配电网,实现就近开发就近利用,不应该集中建设大型光伏发电,以远距离高压输电方式利用。或者说至少在近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近期在用户侧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符合目前光伏发电的技术状况,应该给予重点支持。

史立山在此次会议期间再次强调,总体来看,大型电站的建设是简单的劳动,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也缺乏制度创新,或者至少近期不应该以大规模建设大型电站为主。必须要开放用户端的市场,支持用户自主地建设光伏系统。

史立山同时表示,在当前的电力体制下,发展光伏分布式发电依旧前景堪忧。主要面临两大制约因素:一是电力市场管理体制的制约;二是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和电价政策。光伏发电的成本还比较高,不仅大大高于当地上网电价水平,而且也明显高于用户端的电价,要形成千家万户建设和利用光伏发电的局面,必须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电价政策,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一套非常科学的机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