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或遭欧美印三方"双反"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应对?

   2012-08-24 中国新闻网
53
核心提示:困境中的中国光伏业近日再度遭受连番打击,不但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立案的过程有可能会加速,近日更有消息称,被称为新兴市场的印

困境中的中国光伏业近日再度遭受连番打击,不但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立案的过程有可能会加速,近日更有消息称,被称为新兴市场的印度也有意跟随欧美步伐对中国光伏进行反倾销调查。多方围堵之下,中国光伏业如何走出“灭顶之灾”?

美欧接连举起“双反”大棒 印度或将跟随脚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化石能源供应危机的忧虑,以光伏和风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受到追捧,并被誉为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欧盟和美国等相继出台多种举措支持光伏等新能源发展,欧盟甚至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但美国次贷危机及欧州债务危机接连爆发,政府对光伏市场的补贴政策大幅削减,欧美光伏市场容量迅速萎缩,产能过剩矛盾开始凸现。因此为阻挡迅速发展的中国光伏企业抢占国际市场,美国及欧盟部分企业去年以来不断申请对中国光伏进行反倾销调查。

据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相关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当年美国即开始立案调查。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

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称,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主要是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

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初裁结果刚刚公布两个月之后,德国 SolarWorld 公司向欧盟正式提交申诉请求,要求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主任陈惠清认为,“从目前欧盟各方的表态来看,欧盟立案的过程有还可能会加速。”

不但如此,《经济观察报》报道还称,印度也很可能近期提起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目前印度光伏电池制造商已多次向印度商会提交反倾销申诉书。但由于产品范围界定方面存在问题,印度政府已经让申诉方进行了多次范围修改。

商务部、行业组织撑腰反制 光伏企业“抱团”应对

传统欧美市场及新兴印度市场的多方围堵,使得目前负债增加严重,行业濒临生存困境的中国光伏业阴云笼罩,不过在遭受“毁灭性”打击前,目前商务部等政府相关部门,新能源行业组织,光伏企业已经相继行动,采取多措施应对危机。

日前,代表国内多晶硅产能80%的4家多晶硅企业,江苏中能硅业、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洛阳中硅高科技、重庆大全新能源向中国商务部提出对来自欧盟多晶硅实行“双反”调查,目前,商务部已经受理此案。

20日,商务部认定,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部分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存贸易壁垒,根据《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规定,商务部将依法采取相关措施,要求美方取消被调查措施中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定不符的内容,给予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公平待遇。

继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发布会表达反对意见后,22日中国全联新能源商会也在北京发布《中国工商界关于反对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立案的声明》。《声明》反对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呼吁欧方尽快来华磋商,对话解决贸易争端。

此外,无锡尚德、阿特斯、天威新能源、江苏中能等33家光伏企业代表近日齐聚四川,参加SEMI(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中国光伏标准技术委员会2012年第三次会议,商议脱困之术。

据《四川日报》报道,会议表决通过薄膜光伏组件光衰减测试方法等4个新标准提案,批准成立3个标准工作组,但已纳入全球投票环节的2项标准草案仍未达成统一意见,距离中国制定的首个行业国际标准仍有一步之遥。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筠表示,“在困难时刻,我们更以标准为工具夯实基础,争夺国际话语权,为未来的春天做好准备。”

德国总理访华将谈中欧太能能纷争 危机初露解决端倪

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回答欧洲光伏企业准备提出反倾销调查的问题时曾表示,中国去年从德国进口多晶硅材料是7.64亿美元,占中国进口同类产品进口份额的20%,从德国进口光伏电池生产用的银浆原料达到了3.6亿美元。中国累计从海外采购约400亿元的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其中从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进口占到了45%。欧盟若对中国光伏产品设限,恐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8月23日,商务部网站发布新闻显示,据德国《南德意志报》8月21日报道,德政府发言人赛博特(Steffen Seibert)强调,默克尔总理率团访华并出席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随访的德环境部长阿尔特迈尔将主动谈及欧盟对华光伏产品贸易救济调查事。默克尔总理虽不会谈及企业纠纷,但将敦促双方为德中企业在各自国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