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脚下,一位“守望者”远远地望着长城:一座高达119米的“小蛮腰”集热塔,在“裙摆”周围的地面上,铺设着100组反光定日镜,这些定日镜犹如一百颗耀眼的巨型钻石,把太阳光反射到集热塔上的集热器里。
这就是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延庆八达岭塔式太阳能聚光光热发电实验电站,也是亚洲第一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经过整整一年的试生产调整,热电站目前已经具备了并网发电的技术条件。”站长马广成昨日兴奋地宣布。投产后,这个装机容量1兆瓦的“小蛮腰”每年可以发电270万度,相当于1100余吨标准煤产生的电量。
阵雨天热电站持续发电
距离电站还有二三百米,透过车窗,记者就被眼前这个造型优雅的“小蛮腰”所吸引。这是个白色的六边形螺旋状柱体,朝北一侧靠近顶端的位置留有三个“窗口”。“这叫太阳塔,也叫集热塔,高119米,那三个窗口将用来安装集热器。”马广成在一旁解说,“之所以留三个窗口,是因为我们电站是实验电站,可以通过装不同的集热器,以测试其性能特点,从而选择更适合的集热器技术。”
不过,“相貌”虽好,可这太阳能热发电站有什么“真本事”?
马广成解释,电站采用“光—热电”的发电方式,即成千上万的小块定日镜把太阳光反射到位于太阳塔顶的集热器表面,形成8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通过传热介质产生400摄氏度以上的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发电。(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作为我国首座自主知识产权光热发电站,该电站于2006年立项,属于国家863计划。根据设计,该电站装机容量为1兆瓦,属于示范项目,投产后每年的发电量将达到270万度,相当于1100余吨标准煤产生的电量,可减排二氧化碳2300余吨、二氧化硫21吨、氮氧化合物35吨。
同样是依靠太阳能发电,与市民常见的光伏发电相比,这种光热发电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储存能量集热器可以储存约1小时发电用的热能。赶上雷阵雨,光伏只能停产,热电站却可以利用储存的能量持续发电。
“向日葵”追着太阳转
雷雨天都不怕,赶上天儿好有大太阳,“小蛮腰”周围的100组定日镜就像池塘里“喝”饱了水的荷叶,一个个更有精神头儿了。
“定日镜高10.5米,镜面是正方形,由八横八纵共六十四块小镜子组成,每组镜子面积为100平方米。”马广成说,为了尽可能多地吸收能量,技术人员专门研发了计算机程序,使得这些定日镜可像向日葵一样追着太阳转:在镜面自南向北倾斜的基础上,上午镜面向东,下午镜面朝西。发电时,100组镜面会同时把太阳光反射到集热塔上,800摄氏度的高温简直把塔里的集热器变成了一座火焰山。
可是,定日镜毕竟是由一块块小镜子组成,赶上大风、冰雹这样的极端天气,这些“荷叶”会不会打蔫?
“这一点你尽管放心,我们在研发过程中早就有打算。”马广成笑着说,当极端天气出现时,这些定日镜就会立即启动一套保险(放心保)程序。如果现场刮起超过6级的大风,原本呈倾斜角度的定日镜就会改为水平状态,以减轻横风吹来时对镜面的负荷;赶上从天而降的冰雹,定日镜又会恢复成倾斜姿态,降低冰雹砸到镜面的几率,只要不是鸡蛋大小的超大冰雹,定日镜都可以轻松应对。
记者发现,定日镜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自然界的初步认可—在一组定日镜后面的钢结构支架上竟然有一个鸟窝。
改造荒漠化土地建成电站
一组定日镜占地100平方米,100组定日镜即使严丝合缝地凑在一起,也至少要占总计1万平方米土地。面对太阳能发电站建设面临的最大争议—大面积占用土地,总占地约300亩的八达岭电站也是未雨绸缪。
记者在定日镜场内看到,里面未被定日镜支架占据的土地上生长着繁茂的绿草,有些阳光充足的夹道里甚至还种着大葱。
“这片土地被占用为电站前,是荒漠化土地,不宜用来耕种;在这儿建设电站后,我们在原来土地表面铺了一层土壤,才使这里初步恢复了生态效应。”电站工作人员说,根据土壤改良的情况,如果条件允许,未来定日镜下的土地上还可以考虑种植一些喜阴的中药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应的“双丰收”。同时,四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就矗立在电站大门口,未来实现并网发电后,这里将成为一个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
“和传统火力发电约35%的能量转化率相比,目前第一代热电技术转化率为12%,预计2020年以前,接近火电转化率的第三代热电技术也将在基地里完成实验。”马广成坚定地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