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欧签订的光伏产品输出“价格协议”,自8月6日开始,多数中国光伏企业不必再缴纳高达47.6%的反倾销税,这为中国光伏企业有条件地保留住一定的国外市场份额,同时也唤醒了中国光伏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和投入。与此同时,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
“2020年以前,平均每年10-15个GW的装机是没有问题的,去年市场的容量是1000亿到1500亿元人民币,这么大的市场一旦启动前景广阔。”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向媒体表示:“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做光伏产业30年、50年的规划,到2015年中国的累计装机将达到35GW(3500万千瓦),到2020年将达到100GW(1亿千瓦);2020年到2050年光伏装机量还会大幅提高,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30GW。到那时产能过剩自然就消失了,此时国内的光伏产能刚够那时国内市场需求。”
据王斯成测算,在光伏发电平价之前,未来10年平均每年国家需要补贴光伏发电200亿元。即总共有2000亿元的补贴蛋糕来吸引投资者逐鹿国内光伏市场。那么,民营企业与国企究竟能否获得机会均等的补贴额度和政策支持,将直接影响民企投资的积极性和竞争力。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民企和国企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贷政策、背景方面有很大差距,很难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层面作出相关指示能够帮助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但民资是否还会“被歧视”值得重点关注。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鼓励企业、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和包括个人在内的各类电力用户投资、建设、经营分布式发电项目,并对用户给予一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发电给予建设资金补贴或单位发电量补贴。享受补贴的分布式发电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
对于分布式发电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并网难。此次发布的《办法》规定,对于分布式发电,电网企业应提供高效的并网服务。据了解,电网企业负责分布式发电外部接网设施以及由接入引起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的投资建设,并为分布式发电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接入电网服务,与投资经营分布式发电设施的项目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用户)签订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据悉,分布式发电以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采用双向计量电量结算或净电量结算的方式,并可考虑峰谷电价因素。电网企业应保证分布式发电多余电量的优先上网和全额收购。
该《办法》,从制度上为分布式发电的入网和并网扫清了障碍。随后,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主要参与者,电网公司也出台新政。国家电网[微博]公司新闻发言人张正陵表示,国家电网已经提前做好了相关工作,将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提供技术咨询、工程验收调试等全过程服务。
南方电网也于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光伏等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对新能源项目并网实行分级管理。以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分布式项目,由电网企业设立绿色通道,由各营业窗口统一受理并网申请,一个窗口对外提供并网服务。
分布式光伏发电所得到的政策支持前所未有,从金融政策方面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更是一个重大利好。
日前,国家开发银行新能源评审处处长谭再兴在2013中国光伏电站研讨会上透露,国家能源局和国开行正拟联合发文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金融服务,相关文件最快将于9月上旬出台。
谭再兴称,金融支持领域包括工商企业屋顶、大专院校、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示范县和国家光伏示范区等,支持对象从以往的大型光伏发电企业拓展到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人。
该政策最大亮点在于支持自然人在自家屋顶上建分布式光伏,并且国家可以提供一定的贷款,根据目前披露的消息,借款规模可低至5万元-50万元。
而与此同时,各地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相关地方细则也正在密集出台,部分地区的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也都入网运营,业内人士认为,针对自然人的金融扶持政策将会更好的刺激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
对此,沈宏文认为:一方面,详细的落实细则、独立的监管体系、严厉的惩处机制是保证相关政策有效落实的关键要素,国家层面应就相关问题确定具体的责任人,并接受审计部门、相关企业、舆论媒体、普通民众的监督;另一方面,并网政策和补贴政策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应遵循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原则。
据王斯成透露,除了国家给的补贴外,国家允许各省(市)根据自身财政情况对当地光伏分布式项目进行补贴。“这个省市一级的补贴额,国家完全没限制,多少完全由当地省(市)定。”但是让光伏企业焦虑的是,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一个省市真正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沈宏文表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银行系统钱荒等问题已经凸现出来,地方财政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下,光伏补贴资金的落实就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国家层面的强行规定或难取得实质性效果,向国有企业“求救”、发行地方债或是最后的选择,毕竟,地方政府主动落实补贴政策的意愿不够强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