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借此来形容我国政府和光伏产业间的关系,应该是再恰当不过。
十年前,在政府拔苗助长式的盲目扶持下,整个光伏行业疯狂地扩张。一时间,全国各地各种“太阳城”和“光伏园”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也正是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了如今的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超过八成以上的企业都陷入了亏损的困境。
直至不久前欧盟对华“双反”出台,中国政府开始了理性思考自己的角色扮演,尤其是李克强总理,在国际和国内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不仅让欧盟看到了新一届政府成熟与强硬的外交态度,也让国内企业看到了政府对光伏产业力挺的决心和重视程度。
然而,光伏产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却依然没能得到解决。众所周知,光伏产业所存在的核心问题,乃是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而此次“国六条”的推出,仅仅是将扶持的对象,从上游开始转向下游,同样没能逃开以往“政策干预”的道路。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李俊峰认为,国家对待政策的态度,应做到循序渐进、把握节奏,否则光伏产业很可能又会重复以往的疯狂。
治小病得大病
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国家在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4万亿、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手笔之大令人侧目。
从经济学上来说,这种扶持政策的推出,是建立在“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进而刺激经济,维持社会繁荣”的基础上,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当中的经典理论。
然而这种依赖政策导向等“外在力量”的纠正,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刺激市场的繁荣,但从长远来看,却让市场本身出现了更多、更大的问题,如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产能过剩等,皆由此而来。
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开始倡导实行奥地利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的手段,是谋取特殊利益者的借口,并破坏了社会合作关系。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张维迎,便是这一理论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政府喜欢控制资源,若市场出现问题,政府便会用更多的资源去解决问题,尤其是政府看问题经常比较短视化,更喜欢用一种短期的刺激政策,来解决经济箫条、失业率增加等问题。
这样的“短视”政策扶持所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将小毛病在政策刺激的掩盖下,变成更大的问题。
如今光伏所面临的尴尬困境,正是由此而来。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许多政策都是错误的决定。
在张维迎来看,一个产业因政策错误会导致产能过剩,政府每一次错误导致的问题,又变成下一步继续干预的理由。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某个行业,若是没有政策的调控,也许本身就会走向产能过剩,但至少不会像光伏产业这样,在短期内就形成这么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重振光伏产业,既要稳住国际市场,更要启动国内市场。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上,越来越成熟,在国内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也同样让人欣喜。
然而,从这份纲领性文件中不难看出,国家将此次政策扶持的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二是扶持光伏产业链下游为主线,进而起到拉动整个光伏行业的作用。政策“短视”的问题依然存在,光伏产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没能得到解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