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黄河水电格尔木光伏电站二期100兆瓦工程实现并网发电。至此,中电投集团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近600兆瓦,占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的17.85%,中电投集团牢牢占据了国内第一大光伏发电企业的地位。
就在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出现危机之时,中电投集团总经理陆启洲在两会上的一番言论获得了业界的赞许和认可。他在阐述中电投光伏产业的发展思路时表示,要打造“有选择的产业链”,做强两头,控制中间。“两头”中,“一头”是多晶硅产业,另“一头”是光伏电站的集成。“控制中间”则是有选择地生产一部分光伏组件。
陆启洲说:“对于光伏产业‘过剩’的问题,我认为是360行,行行出状元,也行行出垃圾,没有过剩的行业,只有过剩的企业。” 这样的语句警醒了当时沉迷的光伏企业,打造有选择的产业链,保证设备供应,降低发展成本,有效提高太阳能发电项目经济性,以此形成集成优势,这样的战略是智慧。
同样是在2012年,中电投集团在光资源丰富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蒙西、河北等地区进行了全面布局,在江苏探索了渔光互补、风光互补、屋顶电站等多种类型结合的光伏电站,中电投光伏项目大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规模,早已不被中电投当做发展的第一要务,而是在发展的质量上做足了文章。
2012年,中电投先后编制发布了《光伏发电工程典型设计》、《光伏发电工程施工质量核查及验收规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质量检验标准》等技术规范标准,规范了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的监造、出厂验收及电站工程施工的质量标准和验收方法,中电投的各项目工程现场在控制工程质量上有了更高的技术保证。
此外,中电投一方面降低单位造价,2012年40个项目96万千瓦装机容量的设计完成审查,累计降低造价8亿元,每千瓦下降833元。另一方面,中电投不断组织优化电站维护检修模式,全力提高电站利用水平。
在全力发展光伏发电的同时,中电投还积极探索、储备太阳能热发电,重点研究了塔式光热电站的技术特点和在三北高寒地区的技术适应性,并在青海、西藏等地开展了多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按照中电投集团“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中电投新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太阳能发电要处于领先的位置,到2015年集团公司太阳能发电达到4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