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工信部或出台光伏业准入条件

   2013-01-31 中国行业研究网
49
核心提示:据悉,工信部近日或将发布《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该准入条件对企业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出货情况、专利数量等各个方面做出

据悉,工信部近日或将发布《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该准入条件对企业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出货情况、专利数量等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范围囊括了硅棒、硅片、电池、晶体硅组件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

据悉,准入条件要求企业每年必须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技术研发及工艺改进。在组件质保方面,准入条件做出了明确、统一规定。同时,依据准入条件要求未达标的企业,金融机构不得向其提供贷款和其它形式的授信支持,产品出口不得享受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在国内应用不得享受相关补贴。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我国一直以来尽管光伏组件产能很大,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没有话语权,此次准入条件对技术改进和研发作出具体要求,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除《准入条件》之外,据悉分布式发电补贴细也有望在两会前出台。未来分布式发电补贴形式基本确定为:自发自用部分,有额外的度电补贴。上网电部分,按照国家脱硫燃煤(未来可能是脱硫,脱销燃煤电价)补。考虑资源条件不同,各地项目平均回报率不同,参考风电补贴形式,按几大区域给予不同的度电补贴。目前尚不可能将区域范围按更详细的地域特性划成更小区,按小区给予补贴。

目前来看,未来大型地面电站上网电价补贴的下调是必然,但是不见得会由目前传闻的大幅度下调,或将按各省或各区域不同,给出不同的下调空间。

周三,国内首个向国家电网提交私人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申请的如海向本报记者透露,“我家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周三通过预验收,本周五正式并网。”

2012年10月底,国家电网宣布了6兆瓦以下分布式光伏发电可免费并网政策。此后,家住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的如海,率先提交了私人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申请。

如海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在多番努力下,国网将1.7万元的自负接入费用全免了,“国网之前称电表等设备需收取1.7万元的成本价,但之后遵循"免费接入"原则,给予免除。”不过,首个私人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安装成本并不低,按照市场价,每瓦价格在10元,如海的安装价格在14元左右,其总安装量在3000瓦,费用约为4.2万元。

在与记者的多次接触中,如海一直强调希望成为促进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一名斗士,“我在微博中连续发表了六篇关于相关政策的解读,在我看来,分布式光伏发展最大的障碍在于:电网、审批、补贴,现在国家电网的并网障碍基本扫除,发改委的审批以及财政部的补贴虽然有政策扶持倾向,但具体方案迟迟未落定。”

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五大扶持光伏政策,未来的细则中涉及将发改委的审查制改成备案制,这就大大降低了审批成本。至于补贴,如海更希望度电补贴及早落地,“金太阳工程将小项目挡在门外,其实小项目更需要补贴,大型电站因成本优势,反而更易生存,国外的做法也是补贴倾向小项目。”

一旦补贴落到实处,国内市场将迅速打开,产能过剩顽疾将不治而愈。“如果能得到0.4-0.6元/度的度电补贴,像我家这样的小型电站回报周期一般在8年,投资回报率为9.3%,远远高于银行利率。”

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工业节能减排目标:力争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

会议明确,今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重点抓好七项内容:

一是以电机能效提升计划、铅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程为抓手,组织实施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二是扎实推进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提升,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企业节能管理,强化重点行业指导。

三是深入推行清洁生产,组织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试点、清洁生产企业评价,继续开展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扩大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启动清洁生产园区建设。

四是深化节水型企业建设,制定和发布高耗水工艺技术淘汰目录、国家鼓励的重点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继续推进节水约束机制探索。

五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选择确定1~2个行业,重点突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问题,加强资源再生利用行业准入管理,开展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内燃机、机床、电机等再制造示范工程。

六是认真推进节能环保产业3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开展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开展工业绿色转型工程科技对策和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研究,培育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

七是加强工业绿色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起草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意见,扩大两型企业建设试点,开展绿色生态产品税收政策、节能减排减量置换政策研究,建立完善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标准体系,创新节能减排投融资机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