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欧盟一咳嗽 国内光伏行业就发烧

   2013-05-10 北京日报
60
核心提示:欧盟一咳嗽,国内光伏行业就得发烧,这就是市场受制于人的结果。昨日,国内一家大型光伏企业光伏事业部负责人马晓东对记者说。援

“欧盟一咳嗽,国内光伏行业就得发烧,这就是市场受制于人的结果。”昨日,国内一家大型光伏企业光伏事业部负责人马晓东对记者说。

援引两名欧盟官员的话称,当地时间5月8日,欧盟委员会同意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平均税率为47%的临时性惩罚关税,于6月6日生效。报道称,欧盟委员会草案副本显示,此次临时性惩罚关税平均水平为47.6%。

自从去年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业进行“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后,国内光伏产业一直阴影笼罩。这次“临时性关税”更是让中国光伏业雪上加霜。据了解,国内有的光伏企业早已倒闭,有的正计划将产能转移,有的则正在发力开拓国内市场,力求早日突围,摆脱目前困境。

中国光伏业频遭“双反”调查

“欧盟一再对中国光伏产品设门槛,说到底还是贸易保护主义。”中海阳能源集团总工程师王宁对记者说。

日前,商务部通报称,欧盟委员会近期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光伏玻璃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初步统计,2012年我涉案产品(包括同一税号下其他玻璃制品)对欧出口约2亿美元。

去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针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产品正式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9月25日,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再度发起反补贴诉讼。那次“双反”几乎涵盖全产业链,包括硅片、电池和组件。两个坏消息接连曝出,在国内光伏业引来“地震”。毕竟,中国光伏产品超过70%的市场来自欧盟,每年出口额逾200亿欧元,“双反”一旦成立,无疑将重创中国光伏业。

同样是去年11月,美国商务部获批在未来5年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欧盟和美国的两头发力,使中国光伏企业处境愈发艰难。

“没办法,谁让咱两头在外?”王宁反问说,中国的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原材料、制造设备和市场都在国外,“欧美政府一旦不高兴,随时能扼住咱的咽喉”。

国内仅少数巨头正常生产

“我们停产好几个月了,越干越亏。”昨日,燕郊一家民营太阳能电池组件企业负责人李聚对记者说,2010年公司有300多工人加班加点干。从去年开始,基本就不赚钱了。刚开始为留住工人勉强开工。但越生产亏损越大,后来干脆停工,工人解散回家。现在车间停产,只有一个亲戚和两条狗在看厂子。

国内中小光伏企业大面积停产不足为奇,但连国内光伏巨头赛维LDK最近也深陷窘境。虽然当地政府一再“输血”,但赛维LDK还是迎来了连续7个季度的亏损,并且面临资不抵债的境地。

“现在只有英利、阿特斯等大企业还能维持正常生产。”昨日,业内人士马晓东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显得异常悲观。生产设备都有使用周期,如果一两年内不见行业回暖,这些设备也面临报废。“现在来看,只有欧美卖光伏生产设备的企业赚了钱。”

李聚做梦都想被河北“老乡”英利绿色能源收购,后者去年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取代尚德,成了国内光伏企业新的领头羊。昨日,英利宣传部门有关人士对记者说,目前英利正常生产,且今年的光伏组件产量预计还会增加。

“双反”倒逼国内企业转型

“通俗地说,如今欧盟连生产制造环节都不想让咱做了,国内企业只能寻求突围。”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红炜对记者说。

英利很早就开始了转型。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在开发日本、南非、南美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英利甚至采用了混业经营的战略,投资房地产、养殖、物流等产业。“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目前英利的主业还是光伏组件,但其他产业也有效地分担了风险。”英利宣传部门有关人士说。

“行业有前途,不代表外部环境好。政府、银行就是外部环境,没两年改善不了。”曾如此感叹的英利董事长苗连生最近大松一口气,4月下旬,英利获得中国开发银行两项总价值达1.65亿美元的短期贷款用于采购原材料。

阿特斯阳光电力则考虑新的避税方案,方案之一是,把从中国出口欧洲,变成从加拿大出口。阿特斯加拿大厂有400兆瓦的产能,如今满负荷运转。“我们要算的账是,从加拿大出口到欧洲,能否比欧洲本土的光伏组件更具优势。假设不是选择加拿大的话,我们在哪里建新厂最合算?当然,第二种想法若要落实,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阿特斯公司全球高级市场总监张含冰对外表示。

国内光伏业将迎最后洗牌

“如果欧洲征收惩罚性关税,对中国企业将产生严重打击,这不是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能应对的,关键时刻还是要依靠政府出面。”一家上市光伏企业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欧洲征收重税和双反,国内光伏企业肯定受打击。但越是日子难过越要看到问题所在。”中海阳能源的王宁认为,组件转换率低和多晶硅提取成本高,是光伏行业两大瓶颈。国内企业单纯做生产制造,没核心技术,单靠人力成本,始终解决不了受制于人的问题。如今光伏企业不断见底,行业泡沫被挤出去不少。实力弱的企业关停了,这对有实力的企业也是好事。

“从经济周期看,国内光伏行业还没到谷底,正面临最后的行业洗牌。”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的红炜对记者说,国内光伏产业的问题在于严重的供求失衡。目前大多数企业只是停产,而非破产,行业整合还将持续。

红炜说,从2011年中期开始,全球光伏行业开始行业整合,欧洲、美国不少企业纷纷破产,去年开始优势企业逐渐恢复生产,市场转暖,说明市场经过了一轮“优胜劣汰”。与之相比,国内市场的泡沫更大,因此目前还未走出低谷。

“此次欧盟征收惩罚性临时关税,打击会有,但只是阶段性的。”红炜认为,中国要做光伏大国,那些没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被市场淘汰。“这也是国家即将出台市场准入门槛的背景之一。”

国内光伏业的政策环境也在逐渐明朗。近日,国家发改委出台文件明确,太阳能光伏业将列入加快和简化审核发债重点支持范围。工信部也有望于上半年出台光伏全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这被业内解读为引导光伏行业良性发展的硬指标。

“据说最近政府会严格筛选一批优势企业,同时对光伏企业的补助会逐渐减少,为的就是做强大的,淘汰小的。”业内人士马晓东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