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混改”能否成为中国联通的一剂“良药”

   2017-04-19 科技日报社-中国科技网
42
核心提示:行业观察本报记者 刘 艳尽管中国联通始终对混改方案闭口不言,但自中国联通发布筹划并推进开展与混合所有制

行业观察

本报记者 刘 艳

尽管中国联通始终对“混改”方案闭口不言,但自中国联通发布“筹划并推进开展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的重大事项”公告后,各种“混改”版本的传言频出。若相关工作顺利推进,中国联通将是第一家发布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方案的央企。

虽然业内并不认为中国联通能在短期内借此“翻身”,“混改”也非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用良药,但相信中国联通将为此轮国企改革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样本。

如果按照中国联通高管在公开场合的观点,“混改”是为了解决中国联通体制不够市场化、资产价值被低估和与产业协同效应不够的三大问题。显而易见,在“上市公司层面引入外部资本”,并非仅为“解决中国联通发展资金困境”,更是中国联通“打破体制,走出一条运营商发展新路”的希望。

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中国联通受“混改”激励,与竞争对手相比,有望通过技术合作、引进,在未来拥有优势核心能力,但中联通想通过“混改”彻底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并不容易。

1994年,中国联通在成立之时,是国内最早涉足移动通信、家用拨号上网、宽带上网业务的电信公司,也曾被视为电信行业的“希望之星”。随后,中国联通经历了1998年电信与移动分营、2000年中国电信南北分拆、2008年电信行业重组与网通合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国联通的业绩逐渐不被看好,即使拿到了4G牌照“一手好牌”后,中国联通也未能扼住严重的业绩下滑。

通信行业独立分析师付亮说:“认为‘混改’就是‘灵丹妙药’,中国联通存在的问题‘药到病除’,明显过于理想化,‘混改’很难促进中国联通短期内竞争力大幅提升。”

中国联通真正的问题,在于内部员工的动力源不足以及企业文化积重难返。通信专栏作家王峰表示:“解决不好原动力问题,混改只能是一剂兴奋剂。”

《通信世界》总编辑刘启诚说:“要想打破旧有藩篱,联通‘混改’需要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如果还只是局限于联通本身的格局,那么‘混改’是没有希望的。”

在“混改”大背景下,电信业做为直接接触最广泛大众生活、相关产业市场化最为开放的产业,同时又是国字头的央企,若能真正形成典型案例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为国有企业改革,打造一次最佳样本。

通信专家陈志刚认为,“混改”结果最理想的状态是所有人为市场结果负责,享受市场发展的成果也承担失败的风险,但这样的场景能否发生还待观望。

陈志刚说:“电信运营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激励和约束机制与企业发展不相容。这种不相容表现在任何伟大的成功与操盘者无关,任何细小的差错都难逃追责。利益与风险严重的激励不相容,造成的结果就是追求平庸。恐怕这才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电信行业的意义所在。”

陈志刚表示,中国三大运营商都在尝试新的转型,但更为现实的预期是将依然以管道竞争为主,存量用户市场的红海拼杀模式、一家主导其他两家跟随的基本结构以及利润和营收的马太效应,在短期内也看不到有任何改变的新变量产生。

也许正是因此,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入局中国联通“混改”的猜想才如此热烈,不管谁将从中国联通的合作者变身“民营合伙人”,都将会给中国联通注入充足资金和令人期待的商业模式的改变。

业内人士相信,从长远看,若BAT入局,不仅将为中国联通注入资金,更能为它带来通向数字化服务领域的关键核心能力,并籍此成为国企改革的新样本。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